文藝愛好者謹慎閱讀這篇影評,我的思維方式可以讓這部文藝生命氣息撲面而來的作品,直接解構死或者機械化

一,自我體驗與替代性體驗

影片很多角色都有替代性滿足,這也是人際模式整合的結果,因為自身無法去獲得,那麼有個自己認同的對象去獲得,那麼就能替代滿足

* * *女藤井樹與閨蜜早苗

早苗喜歡樹男,但這種直接的去表達愛一個人的方式是不夠含蓄暧昧的,所以對早苗來說她會願意當一個第三者(丘比特)讓自己認同的樹女去完成自己達不到的愛戀關系,也能間接獲得滿足的需要

* * *秋葉的學生與博子

秋葉的那個女學生不僅喜歡着秋葉,其實也認同博子的,這部分替代轉換也是相對穩定的

* * *路人中三個女同學組隊向學長表達感情

這其中雖然隻有一個女孩子要表白,但其實可以看出另兩位女生也當然是認同這個男生的,這自然也是一種替代性滿足

替代性滿足生活中是很常見的,最早期就好比嬰兒會通過喂食玩具熊來獲得滿足,但成年後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情感來避免人際沖突與順應人際環境,當然,也因為有壓抑,所以才會出現替代性滿足

當然還有另一種替代性發生在感情裡面會讓人感覺不太舒适,這個也就是本篇最受争議的樹男與博子的關系,樹男确實可能是有對博子的感情有替代性成分,但博子無論性格還是外貌都與樹女高度一緻,因為兩者高度的相似性,其實這個“替代”并不完全成立,這種問題隻可能在哲學中發生,你的克隆人不是你,但他又是你,愛你的克隆人不等于愛你,但其實也等于愛你,我們精神上的共相與殊相是可以自由轉換的,是特殊的還是相同的取決于人自由的判斷标準,但如果死認定無法自由切換的,一定要偏向一個角色才行,很可能是因為你有執念,比較直來直去,太強的占有欲是無法理解替代性滿足的意義的

但話說回來,對于藝術文學作品僅僅理解一個表面是遠遠不夠的,博子與樹女其實完全可能認為是同一個人,或者不同時空裡的同一個人互相能相遇而已,樹男因為學校裡這層關系被同學們嘲笑,很難去面對這樣的關系,那麼如果他們不是同學,就很可能會自然能相處,這完全可以是男藤井樹意識世界的想象,用想象的方式去進行替代性滿足的結果,但區别是這種方式成為了純想象的替代,而非有個實在客體去替代想象,另外即使是有個實在的人去作為自己的替代性滿足,這裡面也始終包括了想象的成份才能實現的

再回過頭來說,校園裡和樹女關系無法發展,遇到一個和樹女相似的女孩發展關系可不可以?自然是沒問題的,我們很多人在和前任分手後,如果要在找個和前任相似的對象是有很高概率的,不用覺得替代不太好,要知道我們之所以會喜歡上一個人,可能是我們早年對父母依戀情感,找了一個抒發這部分感情的替代對象

...
二,理性與感性與日本暧昧文化的整合

我個人認為這部分環節可能是這部作品最貫穿整個故事,也是這部作品隐藏其中的目的性,而愛與死亡隻是去表達這部分目的性的材料,當然愛與死亡也是非常重要的,把愛與死亡作為目的性,而理性與感性的整合隻是材料也是完全可以的

* * *秋葉與博子

秋葉是體現這部分内容最鮮明的角色,他對博子的感情表達是非常成熟自然又不失活潑性,秋葉有很強的理性分析能力,從對博子那一吻之前的戲份就足夠讓很多不會談戀愛,死闆表白的人好好學學了,即使如此,秋葉相對博子這種活暧昧文化的女孩子來說,還是目的性太強,即使最後博子發洩完,是不是能完全接受秋葉還是不好說,但是能接受的概率也并不低

秋葉有非常好的共情能力,能非常理解博子無法釋懷的感覺,幫助她去釋懷對樹男的死亡以及愛戀情感,最後讓博子對山宣洩那部分,幾乎可以擊敗世界上所有的心理治療專家的那種在治療室内療愈的效果,可以誇張地說,秋葉是在用生命裡的理性與感性給另一個生命去釋懷另一個生命的離去,這也是非常感人的一幕

...

* * *爺爺與樹女的媽媽

爺爺在面對樹女生死關頭的情況下,表現出驚人的理性與感性的整合,對照是媽媽,媽媽當時說“現在隻能按照專家說的來,給她蓋毛毯或降體溫,等救護車”,媽媽這部分是理性思維,理性思維有一大缺點就是它會壓制我們的感覺與感性去衡量判斷一件事物的能力,這也就是我為什麼說秋葉了不起的原因,因為太強的理性就會很容易壓抑我們與生俱來的感情,并将這部分感情壓抑進潛意識裡,這也是為什麼我在開頭就說文藝愛好者回避的原因,我個人覺得自己太理性,無法像岩井俊二那樣去感受生活并那樣表達

爺爺他計算了去醫院的精确時間,他并沒有被女兒的指責去壓抑和否認自己的意志,反而進一步升華自己的判斷與意志,用理性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女兒深受父親意志與認真對待所感動,她父親是真真實實在用生命經驗去下的判斷和決定,其實這樣的方式去對待,就已經超越了對錯之間了

...

* * *男藤井樹與女藤井樹

終于說到了本影評的重點橋段部分了,也是讓很多青春期孩子們心動不已的部分,大家在其中能體會到的美,也是這部分,因為幾乎把日本的暧昧文化發揮的極好,也是我在短評中所提到的“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因樹男樹女的關系在學校中的受到了嘲笑,他們兩個人的關系如果有發展了,這反而會是對他們兩個都造成傷害,因為本來隻是沒有關系,如果發展了關系反而自己做實了被嘲笑的理由,但這裡面讓我受到感動的是,男女主角并沒有因此否定與壓抑自己的情感,并沒有對立的敵意,這個可在現實學生中的心智可不見得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通常會選擇過于回避與對立

這意味着他們也像爺爺與秋葉那樣,既不會因為指責而全盤否定自己的感受與想法,也不會像秋葉那樣因為自己的女友喜歡别人,而不去反感和全盤否定她對死去的朋友的留念,而去幫助她抒發情緒

能做到這種程度,需要很好的情緒控制力與理解他人的感受與理解自己的感受的有效整合

所以男女主角也是理解同學們對自己的嘲笑的,不然依然很難去原諒同學,無法原諒就也會無法原諒自己的名字,那麼也無法正視自己與愛戀對象的關系

他們對同學們理解其實也并不難,因為青春期本來就十分敏感兩性問題,其實同學們撮合他們在一起,也同樣是一種替代性滿足,因為這種事情對孩子們來說十分敏感的,自己做不到又想探索的事情,會轉讓給别人去完成和探索,這種探索帶來的刺激感,足夠讓所有同學們一氣呵成的去實行,但其實是非常正常可愛的心理

所以,可能正是出于對這種理解,讓樹男樹女也是十分理解他們自己兩個人的關系,樹男用名字進行表示好感,因為他們名字相同,所以正好這樣的表示可以暧昧化,因為正反兩面都可以理解,這就非常有趣了,他們是因為名字而走不到一起,卻又因為名字進行美學概念上的暗示表達,而樹男樹女隻有對這種暗示表達才會心動,才能get到他們的點(樹男對早苗直接表達産生不了喜歡,樹女對郵遞員直接表達同樣無動于衷)這就意味着他們也同樣正視了那個被嘲笑的缺陷,并又把這種缺陷變成了他們關系發展的關鍵因素,這是不是又和爺爺和秋葉又很像

...
三,用生命去感受愛與死亡

這個部分也是本片的一大淚點,也可能是年齡大了,會對死亡話題特别淚點低

博子對樹男的死有極大的未完成感,信件的往來也是對樹男過去經曆的探索,既是對愛戀的探索也是對死亡的緬懷,所以博子的情感是十分複雜的

再來看博子與樹女的關系,其實他們之間的關系也是一種替代性滿足,博子是對樹女有過如此暧昧經曆的替代性滿足(他們似乎因為隻有兩人關系,就無法構思出暧昧性的情感表達,所以兩個人會沉默的站着兩個小時),而樹女對博子,因可以換個名字後,終于可以确定關系的替代性滿足

...

所以完全也可以把樹女與博子他們認定為,一種意識流上的假想性替代滿足

對博子來說,對于死去的戀人,假想另一種關系會發生什麼

對樹女來說,對于死去的同學,也是假想另一種關系會發生什麼

似乎永遠不能是圓滿的,而如果假想的圓滿了,就意味着假想的目的性太強了,而沒有美感了,沒有暧昧了,也就無趣了,就像生命如果沒有死亡而永生,也就沒有美感和趣味一樣

所以假如上帝是全能全善全知的完滿,那麼人類其實就是上帝的假想的替代性滿足,上帝會認為隻有人類這種形式是圓滿的

然而這種假想的替代性滿足又需要極強的理性與感性的整合,才能做到這種程度,所以這部作品每個環節都包含了整體,但又各有不同,這種節奏格式也非常像欣賞一部交響樂,但并不像盜夢空間那種電影那麼明顯的格式讓人直觀能體會,它是藏在裡面的,暧昧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