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思考為什麼這個節目組要取名叫《導演請指教》?一部電影難道隻是導演一個人的産物?取這樣的題目本身就有意擡高導演在電影裡的絕對地位,于是說出電影是導演的藝術,我強烈反對這樣的說法。在中國各行各業都不是很規範,電影也一樣,盲目的把導演推到一個絕對話語權和威信的電影環境,像極了中國“正志”,也不奇怪中國電影拍不好,因為拍的好的電影都是導演的功勞,拍的不好就是編劇太差了......電影最重要的是什麼?大家都知道是劇本,所謂一劇之本,不管是商業類型片,還是藝術片。藝術片要求全新的探索和創造和對人性、文化、社會的深層思考,這離不開内容,内容離不開編劇,而藝術片往往導演就是編劇;商業類型片要求推陳出新的劇作,跌宕起伏的劇情,扣人心弦的情節,打動人心的情感和出人意料的結局......若商業電影也能成為“藝術”,個人愚見,藝”是編劇,“術”是導演、演員、攝影、燈光、美術、錄音、剪輯等等。編劇負責電影的内容藍本,其它職位負責視聽化呈現,屬于技術範疇。導演重要嗎?重要,但是編劇同樣重要,甚至編劇可能更重要,事實上絕大多數牛X導演都是編劇,例如:諾蘭、卡梅隆、奉俊昊、周星馳、姜文、王家衛、賈樟柯、程耳、忻钰坤(個人喜歡)等。當然,導演更具有把控權,但表達權不是編劇才更具有嗎?如果一味地擡高導演的作用,是不是對編劇或者其他職位的不尊重?甚至很多片子宣傳海報把導演的名字寫的很大很顯眼,而編劇的名字可能都沒有。陳凱歌導演《霸王别姬》9.6分,張藝謀導演《活着》9.3分,兩部電影是華語電影的最高分,也是其個人作品的最高分,有意思的是編劇同為蘆葦,除此之外導演其他作品可以說是每況愈下......

之所以發影評,是因為王一淳導演,她的幾部短片都是她自己寫的劇本,沒有别的編劇署名,我很欣賞她能夠自己創作,不像别的導演幾乎是拿别人寫的拍(曾贈除外)。但是我認為她如果自己不是成熟的編劇,不如找人一起寫,現在來看,幾部作品劇作上在我看來都很一般(當然其他那些導演也好不到哪裡去)。第一部劇情結構基本抄襲《寄生蟲》,但是人物關系和台詞是災難級。第二部也是有模仿《小偷家族》的意味,但除了主題設定有所新奇之外,劇情平淡如水,味同嚼蠟,可台上那些制片人和評論人像是從來沒有看過電影似的,把這個片子捧的如此之高,以至于王導得意地笑不攏嘴。第三部說是緻敬希區柯克《後窗》,說白了不就是想模仿嘛。可是這個《日出之前》有懸疑感嗎?所有的反轉都是那麼的牽強和生硬。人物根本就立不住,看開頭就不符合現實常理,一個服務員能随便打開别人的密碼箱還做服務員幹嘛?應該做絕世神偷了,另外監控可以這麼近距離的拍攝到海邊一角(估計所監控範圍十米左右)

...

超出就是盲區了,安裝攝像頭的人腦子是不是壞了?服務員懷疑王導殺害妻子,不得先證實他妻子死了才去行動嗎?僅僅是聽到沒一起回來就聯想到殺人,從而就調查跟蹤,這男主是有多弱智呀?你如果以男主視角來體現中國人對很多事件的不理智,也好歹建議在一個邏輯基本成立的情況下吧?不然你是把中國人當傻子還是把電影觀衆當傻子?經過郝蕾的第一個批評打同情牌,後面基本上都是贊美之詞和無關痛癢之話。最可笑的是,王一淳還辯解電影不需要主題,這居然是一個電影人說出來的話,真是既狂妄又自我,孟中老師說的難道不對嗎?和相國強明明就是一個态度。而從郝蕾激烈辯護當中可以看到,前面某一期說孟中偏護學院派,郝蕾自己也不一樣嗎?人性就是這樣,但凡跟自己沾一點關系的,就不再理性客觀了,所以誰也别比誰高尚。

再說說通過這個節目認識的朱志鑫,除了長相俊美一點,毫無表演天賦和語言能力,每期都要出現是因為他爸是騰訊視頻老闆還是因為贊助節目好幾個億?從包貝爾第一部到現在王一淳的這部的表演,可以說沒有一部表演合格的,但是評委們卻都在清一色對他贊歎有加,溢美之詞不勝枚舉,當然,這些評委拿了錢說點違心的話也無可厚非。可當對這些電影人所謂的優點如此言過其實的誇贊,和缺點的隔靴搔癢或閉口不提時,這批電影評委顯然不稱職也不夠尊重電影(也許說重話的被剪了)。而被劇目組糊弄的幼稚導演秀觀衆,罵幾句也就紛紛轉看隔壁的《開拍吧電影》,隻有我這個傻子熬一夜也憋不出幾個字還在這裡較真!大家都挺可笑!

中國電影當下的沒落程度,和中國足球一樣“齊腳并退”,九十年代國足好歹進過世界杯,出去過幾個去歐洲豪門踢球的球員;九十年代華語電影歐洲獲獎和豆瓣評分至今無太多變化,文化和體育曾今在亞洲也好歹算一二流,如今隻能說不入流,這和當下都在歌頌的大國崛起和民族自尊心空前高漲局勢明顯在唱反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