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鬼》:二人三足式愛情遊戲

...

              □ 文/火神紀

  一切也許都是自我的虛妄悲涼罷了。

  一個人的謊言其實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當一個謊言被所有的人都認知的時候。

  也許,沒有人能逃得出那些更可怕的窘境。

                   ——火神紀。題記。

《非垢病的垢病》

電台講述鬼故事,然後用光怪陸離的剪輯和刻意制造的詭異氛圍把現實和夢幻一般的故事揉合在一起,讓看電影的人們分不清楚電影所講述的故事到底是電台裡的那個鬼故事,還是電台之外那些活在電影裡的人們平靜無華的生活。

這樣的鬼片其實并不新鮮。在港片裡似乎常常可以見到類似的橋段。如何把一個老橋段的故事變得更新鮮,也許是這部電影的主創方在努力做的一個重心。于是我們就看到了電影裡最後的那個結局。

在看到電影的最後我們會突然明白,電影裡所講述的主體是電台講的那個鬼故事。而電台外的那些在銀幕裡平靜生活的人們僅僅隻是這部電影的一個小插曲罷了。

這部電影也許可以拍得更好。結束的時候,鏡頭換了一個角度複述了電影開始的那一幕。與開始的那一幕唯一的區别是電影更改了曼麗車禍的那個結果,于是,所有的在電台上講的那一切都成了将不會發生的虛構。現實就這樣和電台裡的那個故事一分為二泾渭分明而且分别獨立了。

當然,這個結局處理至少給了我一種出乎意料的驚詫。可是,如果這裡依舊按照電影開始的時候那樣子結束的話,電影的首尾在劇情上會形成一個連貫性的循環,無疑會顯得更加渾然一體,而且也留下了餘韻。因為這樣的故事也許不隻是會發生在他們身上,還會發生在另一些他們身上,隻要當他們都進入到電影所設置的那個場景裡去的話;一切,都将變得理所當然地流暢起來了。

隻是,對于出其不意的效果追捧和對于手法的迷戀讓這部電影放棄了這種套俗而既定的結束方式而趨于現在的這個結局。好或者不好,也許僅僅隻是個人主觀的臆斷而已。

我想說的是,橋段不怕老,有用才行。正如這部電影的主體結構跟我們常見的港式鬼片并無二緻,可是這部電影依舊做得很好,這就是舊橋段翻新的無盡魅力了。

也許,多一些溫暖和平靜的生活也不無不可,不至于一味的頹死。這樣做把劇情兩兩分離,從某種程度上說,使得劇情相對地飽滿起來,就算在整體上的連貫稍有欠缺,可是也賦予了電影一些意想不到的東西。比如新鮮和明豔的色調,比如相對更加飽滿的分枝……等等。

電影所講述的主體應該還是電台裡所講述的那個鬼故事。這樣也更符合電影本身的主題。而電台外的那些人們,僅僅隻是作為電影的補助和扶持而讓劇情在一味的靡暗裡嶄露了絲絲的明亮罷了。

這部電影總被誤傳為中國式的《人鬼情未了》;這種以訛傳訛的玩笑開得有點過頭。因為這兩部電影除了都有一個已經死去的人,一個活着的人,其實并無多大相似之處。相對來說,《人鬼情未了》也許會顯得更純粹也更具備美感;而這部電影更多的是從人性本身自私而霸道的占有欲望去挖掘着無奈的悲思。

這樣的牽強附會總會讓人有種哭笑不得的感覺。與其說這部電影是中國式的《人鬼情未了》,倒不如說,這部電影是二人三足式的愛情遊戲來得更貼切一些。

《二人三足式的愛情遊戲》

  君初、曼麗和三三。在這部電影裡的這個主角,他們各自的情感裡其實更多彰顯的是他們彼此各自為政的自私情感以及對他人的無情。虛托着愛情之名,虛托着美好的情感之名;可是從本質上來看,他們都是最自私而無情的人們。

我記得以前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裡的那個阿寥沙小公爵,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君初總會讓我想起這個遠在别處的人物形象。雖說君初并沒有小公爵那樣花心,然而在自私和無情方面,兩個人物形象卻如此如出一轍。同樣顯得深情款款,同樣顯得楚楚可憐,可是本質上,他所想到的一切僅僅隻是自己而已。

不扯那麼遠,就回到君初身上。他因為忘不了摯愛的卻死于非命的曼麗,雖然娶了三三卻從來不曾把三三放在心上。冷漠、無情、斥責、發怒,在這個平靜寬敞卻陰暗的大房子裡時時回響着悲切的聲音。可是反而言之,他在完整他和曼麗的愛情的同時是不是也在無情而自私地撕毀了三三的愛情呢。

其實,整部電影裡的所有悲劇都是因為他對情感的拖泥帶水而引發出來的。深愛着他的兩個女人,之所以一起陷入了瘋狂,不就是因為他,這個事件的核心人物對于情感的取舍如此優柔寡斷嗎。

他如果不愛三三而且隻愛着已經死去的曼麗,不管他的母親如何對他又哄又騙的,他也不該去娶三三。而既然把三三娶回了家,是不是就應該忘卻了過去的舊生活而開始一種全新的婚姻生活呢。

而他如果真的隻愛曼麗一個人,就算她已經死去依舊沉寂在自己的黑夜裡不停地思念着她的話。他是不是應該一個人去找個地方鳏居,而對類似三三這樣的女子不屑一顧,更不會把她娶進了家門。也許,所謂的《人鬼情未了》也應該更傾向于這樣的構架。

如果不是因為他對三三的冷淡和喜怒無常的責備,三三不會求訴于僞善的曼麗并且聽從曼麗對她的所有教誨。更不會讓曼麗食髓知味得寸進尺地膨脹着她強烈的欲望。

雖然電影煞費苦心刻意地把君初塑造成一個深情的男子而讓他不至于顯得那麼惹人讨厭。可是,如果他在情感上不那麼拖泥帶水、優柔寡斷和猶豫不決的話,所有的一切也許都不會發生了。不管怎麼樣,他否認不了的是他是整個悲劇事件的始作俑者。

就算在最後,他在情感上轉向了三三,僅僅隻是因為三三跟他日思夜想的曼麗越來越相似罷了。他自己本身永遠停留在他自己為自己所營造的那個完美的自艾自怨的悲劇情結裡無法自拔。而這種悲劇情結的背後,其實是他的那種讓人心寒的自我完美的自私罷了。

曼麗呢。在三三飽受了驚吓之後,利用了三三的同情心以及對君初的欲望,用一種憂傷而悲情的身份出現在三三身邊并且達成了同盟。以愛情之名,以美好之名,為了那個所謂深愛的男人,曼麗上了三三的身子,去靠近那個就算在她死後也依舊無法忘卻的男人。而且進一步食髓知味地長久地占據三三的軀體和君初長相厮守。

如果說,君初和三三兩個人的自私還停留在他們的潛意識裡的話,那麼曼麗的自私就顯得路人皆知了。靠近君初,總會讓君初不停地咳嗽,可是她依舊在暗角裡守望着他而不顧他的安危,這是愛嗎?愛一個人是不是應該想着讓他可以更幸福地生活,走出自己的死訊帶給他的陰影而更好地生活在陽光下呢。

她愛他,好吧,就算她愛他。可是這樣的愛除了自私的占有之外還有其它什麼東西嗎?當愛超越了給對方予幸福的祝福之後,這樣的愛就成了自私了。

更别說她對于三三所做的一切。那一切根本從一開始就是一場陰謀。所謂的憂傷和悲情也僅僅隻是為了騙取三三自願地把自己的軀體送給她以便借身還魂而回來奪回這本該是屬于她的所有一切罷了。

這本身已經是一種在人性上極為醜惡的占有欲望了。是曼麗對于他人軀體的占有欲望和對于愛情霸道的占有欲望主導了這場可怕的悲劇。後來更殺死了阻礙她的君初的母親和仆人蓉媽。其實這不過是她的那種可怕的占有欲望無限澎脹了之後徹底爆發的結果。

自私的人性可以讓一個人在死後依舊舍不得離開她本來所擁有的一切,那麼,為了奪回原本就應該是屬于她的一切,不擇手段的殘酷又有何不可呢。在這種強盜邏輯下的曼麗,她所做的一切似乎都變得合情合理了。而所有的合理,都構建在她那自私的欲望上。

不管她和君初的愛情故事如何凄美,不管她自己本身的故事如何悲涼,不管她在死後的歲月如何追随着君初,不管她在死的時候受過何種痛苦的煎熬;作為一個怨念不滅的惡靈,她依舊有着讓人不寒而慄的殺傷力;而更讓人驚惶不安的是她至死不變強烈而自私的占有欲望。

在我看來,這是華語電影中最具有威懾力的女鬼了。

三三。在這部電影裡她是看似最無辜最純粹的一個人物。當然,在我看來,這僅僅隻是看似。我不否認她的确顯得楚楚可憐、純粹和深情,我也不否認她對君初的愛顯得有些無私,而電影最後的結局無疑給這個人物抹上了一層厚重的悲情色彩。

然而,這是否就是真的是無私的愛情呢。她所以會那麼天真而不設防地聽取曼麗所說的所有一切,僅僅隻是為了讓自己對君初的愛情得到君初的回應。在這個方面來說,她為她的愛情所做的所有一切,其實,依舊是出于人性的自私面,縱然已經鍍上了一層無私和愛情的美好外衣。

她聽了曼麗所說的所有一切,也照着曼麗說的一切都做了。在行為舉止上漸漸地把自己變成了另一個曼麗,這一切,說到底,依舊隻是對愛情自私占有的欲望。

出賣了自己的軀體和靈魂去換取來的假象式的愛情,是不是還是那麼純粹的愛情呢。而君初一改初衷對她越來越好,并不是因為她是三三,而是因為她越來越像他日思夜想無法忘懷卻已經死去的曼麗。

愛情也許是可以用自我的犧牲來換取的。隻是,這個男人所愛着的是三三呢,還是曼麗呢,或者是三三和曼麗的混合體呢。

正是因為君初的自私、三三的妥協和曼麗的瘋狂成就了這場二人三足式的愛情遊戲。

所有的人都在為自我自私虛妄而美好的情感不擇手段地争奪。這部電影對自私的人性刻畫;妄托在愛情那浪漫的美名之下、妄托在一個悲情韻調的表象之下。看似清純,實則,這部電影陰穢得讓人作嘔。

《勝在一個故弄玄虛的名字》

如果這部電影不是叫《心中有鬼》的話,也許,這是一部應該淪為平庸的電影。

或者說,這部電影本來就是一部挺平庸的恐怖片,可是因為這個名字,這部電影,在一開始讓給了我們設置了一個圈套而将我們誤導進它想讓我們進入的情景。

因為這個名字,在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總是不停地把這部電影放進我的假想裡去。如果這部電影并不是鬼片,而是一部探索人性以及探索心理的電影,所有一切的解釋也許都将不一樣了。

因為這樣的假想,或者說,因為電影的名字給了我這樣的圈套和假想,在我看電影的全程裡,基本上我總是處于一種極其亢奮的狀态裡。這樣的假想裡,範冰冰飾演的曼麗應該隻是假象,而電影裡不應該會有鬼。

那麼,從一開始的三三時時見到的那處可怕的情景就都成了她自己一個人的幻象。這在人的心理學角度是可以說得通的。因為自己所深愛的那個男人迷戀的是那一個已經死去的女子,加上那個已經死去的女子生前的物件都被收集在房子裡的閣樓上,而她又見到過她的相片,那麼,這一切的幻象的出現就顯得合理了。

在她的幻象裡,一人一鬼可以交談,然後,她會不自覺得把自己變成那個自己幻想出來的女子的模樣。因為愛着那個男人,而那個男人又愛着那個模樣,這樣的不自覺轉變依舊可以說得通。但是她必須給自己一個轉變的理由,于是,她幻想裡的那個女鬼無疑成了她最好的托辭。

一切,僅僅隻是為了她那悲憫而無奈的愛情生活罷了。

後來,電影裡的其它人也都見到了曼麗的靈魂,甚至被她的靈魂吓得半死或者直接就被她殺死。這樣的情節又把從三三一個人的心理問題擴散到集體心理上了。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是非常興奮的。因為,類似這樣的心理探索在之前的觀影經曆,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的。從一個人的心理映射到周圍的其他人身上,于是,所有的人都能見到那個傳說中的女鬼了。而曼麗,僅僅隻是活在他們的幻想裡罷了。

從曼麗的物品作為心理暗示的一個基點,然後,以君初的癡情以及周圍的人們對君初的深厚情感,所有的人都同時堕入了那個無力自救的心理誤區,見到了許多的光怪陸離的幻象。

這讓我如何不興奮呢。因為在心理學上完全是可以說得通的。而且在之前的所有觀影經曆裡,我沒有見過類似如此浩大的集體心理探索。這就賦予了這部電影一個厚重而理性的色調。

然而電影的最後讓我失望。這部電影并非是心理探索系列而僅僅隻是一部鬼片,就算電影的結局賦予了這部電影更多多的積極意義和現實意義,可是,原來那個帶給我無限假想的名字在這裡成了一個故弄玄虛的注腳。甚至變得有點無的放矢了。

可是不可否認的是這個題目的成功,當然,這并非是這部電影的成功。這部電影依舊隻是一般的鬼片罷了。可是因為這個名字,這部電影在觀影的過程裡所綻放出來的光彩是不可以被抹殺的。

或者說,我更希望這部電影會變成心理探索式的驚悚片。那樣,也許電影會變得更厚重一些,也更耐人尋味一些。

《值得褒獎的華語驚悚電影》

寫到這裡,也許就應該結束了這篇洋洋灑灑的文章了。最後,我還想說的是,這部部電影絕對是值得褒獎的華語驚悚電影。至少在此之前看到的一些國産的驚悚片并沒有多少的驚悚味道。像去年上映的《詛咒》之類的,大有那種恐怖不足而殘酷有餘的感覺。

這部電影也并沒有如何出色,至少這部電影所看到的那一切基本上都在以前的日韓或者歐美派别的驚悚片裡看到過。可是這部電影不論在聲效上也好,在燈光上也好,在氣氛的營造上也好,都是值得被肯定的。

聲音詭異,大量的藍調的鏡頭賦予了夜晚一片暗地的陰穢,加上在氛圍上的把握,讓這部電影的驚悚效果比華語電影中的一直不被重視的驚悚片要高上一疇。

也許說,在看這部電影之前對這部電影并非抱過高的祈盼,以至于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有一種喜出望處的感覺。有幾個鏡頭倒是挺讓我吓了一跳,在華語電影裡來說,能達到這種效果的,其實并不多。

這部電影至少告訴了我們這樣的一個道理。不是華語電影做不了好的驚悚片;而是片語電影裡一向不怎麼重視驚悚片。沒有多少人在做,而做的人也就不那麼上心了。

誰都想着做一部赢得聲名的藝術片,然後就開始大量地吸取投資去做華麗的大片。這似乎是華語電影裡一個可怕的盲點。而這部電影,至少,找到了這個盲點并且努力地完成了它應該完成的所有一切。

驚悚片,就是用來吓人的。而能讓人感覺到突然被吓了一跳,這部電影,已經完成得非常出色了。值得褒獎的是這部電影把現有的那些舊式的橋段翻了個新,而不讓人感覺到熟悉;另一方面,能把驚悚的效果做出來了,這就夠了。

在今年上映的幾部華語電影中來說,這部電影,在驚悚片的領域裡,至少已經恰如其分地完成了它應有的責任了。不管怎麼說,這是近期上檔的華語電影中挺值得一看的一部,如果,你也喜歡看恐怖片的話。

2007-04-07;丁亥年甲辰月辛未日。

  附注:電影資料擴展鍊接。

■片名:心中有鬼

■譯名:The Matrimony

■導演:滕華濤(Huatao Teng)

■主演:劉若英(Rene Liu) / 黎明(Leon Lai) / 範冰冰(Bingbing Fan)

■類型:愛情 / 驚悚

■國家:中國

■語言:漢語普通話

■發行:Cathay-Keris Films Pte. Ltd.

■上映:2007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