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繼《邪不壓正》後,時隔七年回歸大銀幕,以郎朗成長經曆為藍本的《你行!你上!》上映後引發輿論兩極分化。在這部看似披着癫狂喜劇與家庭溫馨外殼的傳記片中,姜文如既而來,卻更像一場自我神話的影像操演。
一、毫無節制的作者膨脹
《你行!你上!》從大體上看依舊保持着他鮮明的“姜文美學”。即便本次是以郎朗的故事為藍本,姜文本人所飾演的郎國任這位爹卻占據了極度顯眼的位置,結合郎國任與郎朗二人的個人記憶與個體經曆對他們的過往進行了簡單化和戲劇化的重置,整部影片都被置換到了一個完全脫離正常傳記脈絡,僅剩單純個人情緒噴發的簡單故事當中。這種噴發式的故事講述方式并非完全沒有感染力,但是缺乏共情力。所有觀衆都被裹挾到重複和癫狂的台詞當中,重複的“你太棒了”等徹底掩蓋對人物關系和人物動機的深度刻畫與結構鋪墊,以上,變成了一種近乎施暴式的情緒壓制,觀衆就如此在姜文所架構的視聽中被迫投入到電影情緒當中。甚至在影片後半段影片也因為過度重複而陷入疲态,兩個小時的長度的癫狂并未能全面提升起觀衆的情緒。在這樣一種高密度、高濃度的姜文美學中,觀衆并不能在觀影之時及時與電影産生對話,而是變成了一種單向度的個人輸出與形象投射,姜文利用郎朗的成功學經曆,完成他對父權神話的再一次影像演練。
而這種父親形象也在影片中變得異常巨大,前期的郎朗成長經曆作為藍本的宣發都成為了一種明星效應式的噱頭,郎國任的個人操盤才成為了整部影片的叙事脈絡。郎國任以“總設計師”的姿态覆蓋一切,“鋼琴的事歸你,鋼琴之外歸我!”“我才是總工程師,你們都是臨時工!”,小孩隻需要是按照規劃走的“天才”,老師是工具,而父親是所有事件的動因與終極解釋者。郎朗的成長軌迹與成長過程中所需要面對的坎坷都被弱化,甚至消失,整部電影淪為了一場父親對自己父權的持續性辯護。與此同時,影片中人物看似天馬行空的表演、閃回、快速剪輯都構建了一種封閉的,内部自洽的話語體系,使得觀衆強行接受既定的毫無想象空間的叙事。
二、教育與權威的父權幻象
姜文所飾演的郎國任成為了影片中最顯著的形象。他的東北腔、嚴格管教、把控一切;郎朗确是缺乏自主性、膽小怯懦、毫無頭腦、橫沖直撞。郎國任在這層喜劇包裝下看似與孩子相處愉快、毫無壓力,但隻當第一名、不斷注意獎杯和老師言行的行為、鋼琴練到淩晨的種種行為,都被包裹成了“為你好”的成功學喜劇策略,何嘗不是構成一種國族話語中的父權權威。
影片顯然不止講述郎朗個體的奮鬥史,而是用一個民族崛起神話替代公共叙事:父親才是“總設計師”,老師隻是“臨時工” 。影片中的父權權威不斷被提及并強化。郎國任多次強調“鋼琴的事歸你,鋼琴之外歸我!”“不練琴就去死”等話語,凸顯其掌控一切規劃的霸道姿态。事實上,這些橋段讓影片的主題核心從郎朗的天才成長退居至父親如何教育孩子成為天才的教育方式。而在影片中的郎朗,或者說現實中同樣,他們都沒有與父親成為共謀,他們終究無法從心底裡任何父親的指揮,整部影片就此高度趨向單一的父權話語體系。這種體系也削弱了電影的表達多義性。
三、隐喻豐富卻意味單調
姜文擅長隐喻,并且過往的作品也都因為繁複、緊密的叙事和隐喻使得影迷津津樂道。但此次他的隐喻則更加直觀和淺薄,一點不含糊地表達去表達成功學邏輯以及和其相對應的文化符号,失去了隐喻本身所帶來的張力。從片中沈啟蒙、歐亞、伯樂幾個教師的命名到象征中國逐步與外部世界溝通與變強的叙事隐喻,無一不指向“赢”和“民族自信”,卻缺少對這些概念的實驗性解構和反思空間。而伴随着宏大叙事的消亡,這次話題本身也不再能吸引當下觀衆的興趣。并且姜文将一切都簡化為一條線型的、有着确切方向的成功叙事,正如同表層叙事上郎朗的成功也是如此順暢一般。
影迷們的讨論點依舊在于“餃子”與“醋”的問題。但是“餃子”本身就不夠完美,何必用“醋”去掩蓋故事本身的滋味。特别是當餃子的叙事足夠脆弱之時,醋的存在就顯得十分沒有必要,并且會使得整個故事失衡,并且使得公衆讨論空間在基于對于作者電影的想象上産生更多的辯論。而且大家所讨論的過程也成為了對某種電影作者崇拜的沉溺與反感交錯的情緒化場域。
四、第五代的集體困獸
《你行!你上》目前的輿論困境也可以被放置在更廣闊的曆史語境中,即第五代導演的集體失語狀态。以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黃建新等人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曾經在1980年代引領了中國電影的轉型,在宏大叙事、民族語言和嶄新而大膽的視覺語言方面開創了一代先河,引起了整個世界對中國電影的全新矚目。第五代也曾經是中國電影改革的先鋒,凸顯出的影像本體意識、創作主體意識和文化意蘊就是他們極為鮮明的色彩。但是進入新世紀後,伴随着市場化的發展,他們也無一例外地遭遇到了“表達危機”,張藝謀的《滿江紅》《第二十條》依舊承襲着他的個人美學,也依然在春節檔具備一定的市場号召力,但是内容與形式早已工業化,影像再無變革;陳凱歌通過《志願軍》《長津湖》等主旋律大片找到自己老年階段的創作方向;馮小剛的“馮氏喜劇”已落入陳舊的個體娛樂;黃建新在被體制“收編”後也無多少音訊;田壯壯則早已沉寂。姜文新片在點映後的口碑似乎也映照着他的失語。
在商業化浪潮席卷下,第五代導演幾乎全數放棄了他們當年引以為傲的美學語言與叙事野心。他們在各自依附的類型片系統中尋求安全感。張藝謀轉向懸疑與主旋律融合的“國潮”商業片,陳凱歌則沉溺于宏大叙事結構下的主旋律史詩,而姜文也以個人魅力主導的黑色喜劇試圖再造聲量。然而,觀衆對他們的期待已非昔日。這些電影和導演們在高預算、高配置的加持下,卻缺乏創新和真正的文化貼合度,都顯得陳舊,缺乏對當下社會的電影市場需求的回應。
因此,姜文及其新作在當下市場上可能會顯得不合時宜。他依舊在締造個體真我式的“姜文電影”,但他以及第五代導演們所建構的電影精神圖騰和神話體系早已在當代語境中失效。
《你行!你上!》帶着姜文自信的姿态回歸,卻也昭示出一個導演陷入自我神話後可能的困局,個性表達的極緻如果不能與觀衆産生真正及時的交流,那它便是高度封閉的孤島。一部電影被放在公共空間中,也并非是某種美術館式的自我表達。影片的“國族爹味”不僅是教育焦慮的影像演繹,更是一場失敗的神話建構。
喜劇旗号與爹系神話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日常切片、暴力缺席與立場偏向
影片開篇便被群鳥、烏雲與硝煙籠罩,“Militantropos” 一詞結合了拉丁語中的“士兵”(milit)和希臘語中的“人”(antropos),意指人類在進入戰争狀态時所呈現的人格,烏克蘭的人們便在生活這片天空下。但是,三位導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