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這篇觀後感的時候,我剛滿十八歲四天,今早點開好久沒碰的qq主頁,打開推送給我的“往年今日”一看,那是一條誇耿耿的說說。彼時的我被數學折磨的遍體鱗傷,所以當我看看到耿耿通過努力數學提高那麼多分的時候,内心竟然跟着澎湃起來,遂發了個激情的說說表達我也要提高數學的決心。

看到這條蠢蠢的說說後我突然開始止不住回想關于這部我最喜歡的國産校園劇的一切蛛絲馬迹。于是當我正為了迎接四個月之後的高考而刷數學模拟卷,忍不住打開喜馬拉雅上存了好幾年的《最好的我們》原著朗讀。
随着故事念到耿耿讓餘淮寫“最好的時光”在課本上的時候,我的心中突然湧出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酸澀。

最好的時光嗎?

我的高中時代就快要過去了,在我沒注意到的地方,它悄無聲息的離開,如同我的十七歲一樣安靜。

和很多沒上高中卻看了這片這書的姑娘們一樣,我曾有過淺青色的幻想。

...

是的,我曾以為我是耿耿。

因為我跟耿耿一樣,因為新冠取消體測僥幸考上了本市最好的高中。
因為我跟耿耿一樣,強勢的媽,佛系的爸。
因為我跟耿耿一樣,數學不好還學理科。
因為我跟耿耿一樣,喜歡攝影,家裡一堆相機

…………

我羨慕耿耿的十七歲充滿了被人喜歡的感動和喜歡别人的心動,羨慕耿耿和餘淮之間心照不宣的青澀互動。

我羨慕耿耿有那麼善解人意的班主任。我的班主任是一個唯成績論也勢利的老頭。

我最羨慕的是耿耿身邊有簡單、貝塔。在兩點一線的枯燥日子裡,有一兩個最好的朋友能理解自己、能陪自己一起哭一起笑的含金量,我想上過高中的人都懂。我記得書中和劇中都有一句台詞讓我印象深刻:“愛上振華,從愛上她們開始。”的确,我愛上振華也是從愛上她們開始。

我甚至羨慕耿耿和餘淮的放學路上那縷縷陽光、一起翹課時海風吹拂着彼此的臉龐、萬籁俱寂隻有他們兩個人的天台、可以和同學一起表演舞台劇的藝術節……當我再擡頭看向窗外,滿眼是雪。我在一個重工業為主的城市,也許是錯覺,感覺空氣都是灰蒙蒙的,更沒有海。學校的天台永遠都是鎖起來的,因為有學生因為壓力太大而想不開在那裡輕生過。我的“最好的時光”裡什麼都沒有,隻有振華原型哈三中出的讓我考得很慘的聯考化學卷……

在今天我突然意識到我總是忽略一個最關鍵的人,耿耿。

我總是習慣性的代入耿耿來感受這個故事,忽略了她的任何魅力。然而我不是耿耿,我們都不是耿耿。
當我跳出耿耿這個角色再次理解這個故事時,我發現耿耿其實并不普通。

或者說耿耿是個平凡而又深刻的姑娘。

她三分鐘熱度也貪玩,她有時候嘴硬心軟,她也愛臭美、愛幻想。她面對喜歡的人也會不自禁的耍心眼。她并沒有特别聰明,偶爾也愛懷疑自我……
耿耿喜歡自嘲自己運氣太好,但其實這些運氣都是她應得的。
耿耿有别人缺少的豁達,當她有了目标以後她會腳踏實地的付出而且絕不輕易氣餒。她總是寬容,她面對困難的時候會退縮但不會逃避。有一點劇裡沒表現出來但原著有很多篇幅展示的是耿耿敏感而豐富的内心世界:她會共情中考沒發揮好的同學,她可以敏銳的感知身邊人的情緒變化,她鬼馬活潑,她不斷提供安慰與鼓勵……

耿耿的生活何嘗如我看來的那般一帆風順?她當然有太多苦:父母離婚再婚自己過的像局外人寄人籬下一般窺探着“他們一家三口”幸福生活的十分之一,嚴厲的母親永遠和自己真實的想法隔着一堵屏障,喜歡的人對自己忽冷忽熱捉摸不透想法,在學校要硬着頭皮學自己不擅長的東西以防在振華這個殘酷的競技場輸得太難堪……更多時候不是她生來擁有歡樂,而是她擅長苦中作樂。

不過耿耿的生活才不是一些人以為的靠餘淮、路星河溫暖。就算沒有他們耿耿依舊可以活得自在,因為耿耿總能在我們正抱怨着的苦難中找到最舒适的位置然後帶着微笑睡過去。當然這不是在諷刺耿耿貪睡哈哈。

這個有着幹淨純粹的大眼睛的女孩讓我想到一句話:
“世界上隻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了生活本質之後依舊熱愛生活。”

當我不是帶着“如果我是耿耿就好了…”審視我的高中生活,而是帶着“如果我是耿耿我應該會…”來認真的思考如何在當下困擾我的事情中找到讓自己最舒服的方式來鼓勵自己,我漸漸感覺到,原來我的高中生活也沒有那麼不堪,我也有屬于自己的“最好的時光”

我當然也可以是耿耿,
不過現在、未來我更想做我自己。

謝謝你,最好的耿耿
是你讓我想成為最好的自己。

現在我十八歲,或許二十八歲的時候我還會有更多别的理解,或許那時候的我看這篇觀後感就會如同現在的我看曾經發過的那條說說一樣覺得自己幼稚。

這篇觀後感敬最好的耿耿,最好的我,最好的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