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武》是中國第六代導演賈樟柯早期編劇并執導的一部獨立制片劇情電影。《小武》這部電影原名是《胡梅梅的傍家,金小勇的哥們兒,梁長友的兒子:小武》。從影片原名能窺見導演賈樟柯對小武這一形象的編織思路。
《小武》在開頭第一個搭乘公共汽車的叙事片段中集中展示了小武社會邊緣人的形象。吊兒郎當的穿着、花臂和拽而傲慢的神态跟那一副斯文氣的黑框眼鏡,在小武身上既是沖突,又能和解。“買票。”“我是警察。”耍無賴似的逃票後,鏡頭以局部特寫的方式給到了小武那隻正在做貿易的手。總之,這是一個有性格沒追求的混混。
影片的主體部分以三條故事線交織叙事,也就是賈樟柯最初給電影的命名。
第一條故事線是小武和他的舊哥們兒金小勇。電影中有一個細節鏡頭在小勇家的一面牆上停留,那面牆上有刻度。這是中國北方城市常有的習慣,兩個同年紀的好友會互相比身高,在牆上做記号。“這個記号是他們成長的記錄。那面牆代表的是他們的友誼和他們的過去。”(賈樟柯)兩人本是小偷同行鐵哥們兒,後來小勇去做生意翻身了,小武還是操着自己的老手藝過活。兩人的關系在小勇托人退回小武的禮金後達到冰點。小勇逐漸走了正路,融入了社會,而小武還是操着老行當,幻想延續以前的老交情,這無疑是不可能實現的。
第二條故事線是小武和他的暧昧對象胡梅梅。兩人因孤獨的境遇生發出暧昧情感,胡梅梅最終卻更現實地選擇了山西老闆當靠山。胡梅梅感冒時兩人在胡梅梅住處的漫不經心的對話很有深意。“你家是開煤窯的吧?你咋那麼有錢啊?”“我就是個手藝人。”“看着可不像。”“憑手藝吃飯。”“靠手藝吃飯也挺不容易的。”“人家開歌廳的開歌廳,販煙的販煙,我笨。”小武的愛情與他的人生是同構的,有真情卻不會有結果。
第三條故事線是小武與父親梁長友,或者說是小武與他的原生家庭。因為一枚假戒指,小武與父母起争端,然後沖出家門,大喊“不回來就不回來,再也不回來。”戒指的矛盾可以說是一個隐喻。小武送母親的假戒指意指的是童年的母子情,母親将戒指轉送,是因為母親已經視小武為成人,而小武内心并未完成這樣一種成長,才會與母親起争端。父親的罵,更進一步表明了小武對成人人際關系的不适應。
從小武邊緣化的社會處境,到三個重要人際關系的破裂或故障,這些共同造成了小武人生的一種偏離,既是對符合普世價值的人生的偏離,也是對小武内心理想人生的偏離。小武有着自己獨特個性的一面,這一面來自于一種孩童的理想主義,他沒有辦法決絕地過渡到成人世界,所以他不能達成普世價值層面的理想人生;小武的那種理想主義是無法在現實世界中存活的,就像他與胡梅梅的飄零的情愫,無法在現實的土壤裡紮根生長。
這種偏離的人生必定讓小武的生命處在一種永久的迷茫與失衡之中。而人生的真相究竟是狂熱的飽和還是肅穆的虛無呢?影片最後,小武帶着手铐蹲在馬路邊,過路人陸續停留,紮堆地看。似乎沒有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