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無豔》最大的新意是完全颠覆了原來“有事鐘無豔,無事夏迎春”的故事框架,夏迎春變成了一隻可男可女的、喜歡鐘無豔的狐狸精,為了追求鐘無豔給她下了一個“愛情咒”讓她變醜,迷惑齊宣王也是為了鐘無豔能“看清他的為人”——

所以整個故事變成了——“小狐狸追妻”(b友精準總結)和鐘無豔追夫兩個追愛的故事,從兩個人追愛的對比去引出鐘無豔問出的問題:“愛是什麼?”

鐘無豔中的“愛情咒”,是隻有不再愛齊宣王的時候臉上的紅斑才會消失,就很像在愛情中的人,就是因為愛一個人才會表現出最笨、最醜、最脆弱、最不讨喜的一面,變得不像自己、不再像最初被喜歡的樣子了;而當這些缺點消失,可能就是她的愛一起消失的時候了。

鐘無豔忘情棄愛出走之後,就是跟小狐狸在葦草地裡對話的經典場面。小狐狸“知道”愛是什麼,所以它脫口而出标準答案“愛是無條件的付出和犧牲”;但它“搞不懂”愛是什麼,“愛是霸占摧毀和破壞”才是它在做的事。搞不懂人間愛情的小狐狸折射人間愛情的悖論和誤解,怪不得有人說,很少有哪個詞像愛一樣被濫用呢。

《鐘無豔》的拍法也相當港片風格——不避俗、實用主義,我覺得這也是港片最大的優點:

首先道具場景,可以說是相當敷衍,連鐘無豔征戰沙場的場面都是用皮影戲表現的,感覺到了絕不多花一分錢的決心;

其次劇情設計,港片毫不避諱對觀衆的迎合,包括結尾相當狗血的大團圓結局,齊宣王女扮男扮女裝,還有加入了打麻将、打撲克牌、開七國運動會這種無厘頭搞笑橋段,也不避諱放屁、娘娘腔一類格調略低的笑點;

最後曆史背景架構,像大部分古裝港片一樣,它根本不能說沒有還原曆史,它根本沒有考慮過要合乎曆史背景,港片永遠是在寫現實罷了,頂多是借曆史外殼搞搞新意思;

港片的“不避俗”,就是毫不避諱迎合觀衆的一面,也毫不避諱把錢、把心思花在刀刃上,因為讓觀衆願意去看、能賺錢是電影生存的基礎;但這種折中妥協不會影響他們努力表達電影内核的想法,反而當港片加入俗的一面的笑點和審美,倒可以給觀衆提供一種層次豐富的共鳴和享受。

杜琪峰曾經形容電影藝術是掐不死的“橡皮跳蚤”,大概就是說即便有再多的限制和枷鎖,隻要願意去花心思,電影藝術總有可以呈現思考、照見現實的辦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