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縣委大院》的朋友,一定會感覺到這劇播得太快了,正是意猶未盡之際呢,這就大結局了!
照《縣委大院》的人物架構和演員陣容來看,這部劇怎麼也得拍個四五十集吧?
可是孔笙導演就是這樣的簡約派,幹脆利落,24集完結了該劇。
一 劇中主要角色的結局如何
01 梅曉歌
作為光明縣的縣委書記,梅曉歌對環境污染問題痛心疾首,頂住上下左右的壓力,力抓環保,關停整頓了縣裡的所有涉及到污染的企業。
對于梅書記不顧一切抓環保的做法,作為領導班子搭檔的艾縣長不理解,市裡的常務副市長馬廣群,也批評梅曉歌做事太着急了,認為環保問題,不應該搞一刀切。


于是,就有了梅曉歌和艾鮮枝的一次推心置腹的談話。
艾縣長認為,為了稅收和經濟,為了不讓工人因為失業而鬧事,應該溫和推進環保治理,而不是用強硬手腕推行,這樣,有可能會給自己“埋雷”。其實,有些工作,可以留給下一任去做。
梅書記語重心長地對艾縣長說,“如果那個下一任是你呢?”


于是艾鮮枝明白了,書記這是給自己排雷呢,為自己的将來掃清障礙。
雖然艾鮮枝并非不明白梅曉歌的苦心,但當她到市裡開會,被馬市長在會上公開嚴厲批評時,她的心裡自然是很委屈窩火的。
回到家,跟丈夫談起這個問題時,艾鮮枝老公也說,萬一梅書記的下一任就是你呢?

梅曉歌頂住各方面壓力,一手抓環保,另一手則開始在縣裡搞規模化農業。
并且請了前任縣長蔣新民做領頭人。
黃覺飾演的蔣新民,當縣長很失敗,但搞農業卻是一把好手。
在《山海情》裡搞種植的他,到了《縣委大院》裡,還是繼續跟農業打交道,哈哈。


最後,光明縣在梅曉歌的治理下,煥然一新。
梅曉歌也到了離任的時候。
大結局沒有明顯交待梅曉歌離開光明縣後,去擔任什麼職務了。
但從他治理光明縣的成績來看,以及市委組織部找他談話,問他對艾鮮枝的看法來推測,梅曉歌應該是升職了。
像梅曉歌這樣一心為民的好幹部,當然該升職。
關于梅曉歌與妻子喬麥的關系。
也給了他們一個非常美滿的結局。
他們沒有離婚,而且結束了兩地分居。
喬麥懷孕了,而且懷的是雙胞胎!


梅曉歌陪喬麥去聽孕婦産前講座,兩口子看上去很幸福。
曉歌回憶起大學時代。那時的喬麥,就很強勢,梅曉歌在她面前,一直都隻有唯唯諾諾聽話的份。
愛情就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吧。

之前都說劉昊然飾演青年梅曉歌。原來是在大結局的時候出來。
02 馬市長和曹立新
把這兩人放在一塊說,是因為他們一起犯錯誤了。
馬市長是瘋狂的KPI達人,工作作風簡單粗暴,就是向下面要績效、要結果、要數字。
曹立新,就是馬市長“唯績效論”的狂熱執行者。
隻要出成績,不管手段如何,不管環保,不管操作過程中是否違規違紀。
最後馬市長被查,曹立新自然也跑不了。

該劇的開端,是梅曉歌即将就任光明縣縣長,曹立新和梅曉歌一起吃早餐。
曹立新和梅曉歌談論光明縣前任縣長蔣新民犯錯誤的問題。
到了該劇最後,曹立新的縣委書記位子即将不保,梅曉歌和曹立新又有一次談話。
這次談話充分照應開頭,而且再一次提起了那個“解扣子”的隐喻。


梅曉歌身負重任到光明縣,其實應該是背着尚方寶劍下來的。或者說市領導正是看中了他身上所具備的堅持原則、一心為民的特質。
所以梅曉歌既有“解開第一粒扣子”的勇氣和魄力,更有敢于解扣子的擔當。
曹立新隻知緊跟分管領導馬市長的步伐,大幹快上,罔顧後果,屬實沒有從市裡下來的梅曉歌,眼光更長遠,分寸把握得住。
03 艾鮮枝
大結局最後,梅曉歌升職,縣委書記位子空缺。

艾縣長應該是順位升職,成為光明縣下一任縣委書記了。
這從最後開會時她坐的位置可以看出來。
04 林志為和何亞萍
林志為堅持為村民打官司,曆經曲折艱辛,終于打赢了!
村民獲賠280萬。
至于林志為和何亞萍的愛情,終于修成正果。成功領證。

并沒有很多人猜測的那樣,林志為抛棄何亞萍,和江霞在一起的結局。
或許有許多人說,林志為和江霞在一起才是現實。
但90後的年輕人,不會輕易和現實妥協的。
更何況,劇中的他們,能夠終成眷屬,得到雙方父母,尤其是小林母親的認可,主要是因為艾縣長親自登門,為小林和小萍撮合。
艾縣長先是誇林志為又能幹又肯吃苦,之後又表揚何亞萍獲評縣青年優秀教師,并且肯定了小萍是小林的女朋友這個事實。



還說等他們辦喜事時,一定要邀請她。
縣長親自做媒,小林媽媽再不情願,也自然是順水推舟了。

還感慨說:“緣分,這都是好緣分哪!”
哈哈,這體現的,何嘗不是一種現實。
05 懶漢劉喜、李來有和三寶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懶漢劉喜,終于不再擺爛,等靠要,開始做事了。

李來有和三寶,劇情一開始時,倆人開車去追上訪的工人。
劇情結束時,這倆活寶又鬧了一出刹車失靈戲。照應前面劇情細節。

真是沒有看夠任程偉的戲。希望他以後多拍點。

06 該劇的意難平——肖俊學
肖俊學死得有點冤。
居然在清理碎石時,被滑坡的一塊石頭砸死了。
真是夠倒黴的。
本來這是他待在長嶺村的最後一天。

看到李來有去和肖俊學老父親說這事時,肖父臉上的表情好絕望。
這個可憐的老父,在《大江大河》裡失去了女兒宋運萍,在《縣委大院》裡又失去了兒子肖俊學。

肖父飾演者是老演員李寶安,演技細膩到位,富有感染力。
二 《縣委大院》到底拍得怎麼樣,真實感如何?
正午陽光+胡歌+孔笙+一大批實力派演員,這樣的強大陣容,使得《縣委大院》這部劇想不火都難。
但該劇自播出以來,評論卻一直兩極分化。
喜歡者,認為該劇拍得真實,細節感人,多數演員找得好,演得更好。
不喜歡者,認為該劇塑造的主角形象過于偉光正,而且為了體現出縣委領導的親民形象,許多細節拍得不符合現實。
其實之所以有這樣兩極分化的評論和看法,正是因為該劇融合了“現實主義+理想化”的特質。
一方面,該劇中許多細節,的确還原和再現了真實生活的一面。也揭示和展現了縣域和農村存在的許多落後意識和弊端流俗。
例如:
從鄉領導到村幹部,再到農民和工人,沒有人真正把“環保”當回事。隻有自己的身體健康真正受到了侵害,才意識到污染對于自身和環境的傷害。
某些職能部門亂收費、亂罰款問題。
為評選衛生文明城市,一刀切關停早餐店,趕走小商小販,齊心協力搞好城市衛生,檢查評比過後,一切照舊。

為了拉到投資商,縣與縣之間也惡意競争,想盡辦法挖走投資商。
求人難。艾鮮枝為了争取到省農業廳的專項資金,舍棄臉面,身段卑微,低三下四地求人,這一幕令觀衆感同身受,充分共情。
職場新人初上班的窘迫和拘束。
職場新人被老人欺負、搶功。
大大小小、必要不必要的會多。
簡單直接的物質扶貧,慣壞了農村的懶漢,讓懶漢更懶。
等等。
但另一方面,該劇對某些現實的弊端,縣域級官場内的潛規則和存在的問題,等等,揭露得不深入,批判得不用力。
隻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式地,匆匆一掠而過。
還有為表現梅曉歌、呂青山等縣領導的“親民愛民”形象,把一些本該不屬于他們所做的工作,本不用他們出現的場合,都讓他們出現了,參與了。

例如,縣委書記呂青山和縣長梅曉歌,一起親臨拆遷現場,勸說釘子戶。
例如,鄉黨委書記李來有,居然親自開車,連個專職司機都沒有。
城關鎮書記喬勝利,為方便工作,騎個電動車到處跑,這尚可理解,因為在縣城裡辦事,去一些偏僻巷子裡處理問題,騎車可能比坐車更方便快捷。
但他的電動車車胎被人放氣,家裡玻璃都被砸,居然隻是開窗罵幾句就算了,這種情況,現實中基本不可能會有。
還有,梅曉歌母親住院,梅曉歌在醫院的窘境。一個堂堂的縣委書記,即使母親不是在本縣住院,也不至于窘迫到處處碰壁,連借個充電器都困難吧。

《縣委大院》中的梅曉歌和艾鮮枝,再加上前任書記呂青山,一路攻堅克難。
解決拆遷釘子戶問題,推進遷墳工作,推進湖濱水資源保護項目。
争取扶貧資金,發展奶牛産業,改善營商環境。
處理跨縣河流污染問題,指揮防汛工作,解決村裡的供電問題。
整治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整治污染,嚴抓環保問題。
推進農業合作化、專業化、規模化。
劇情就圍繞着這些問題和難點,一路帶領演員和觀衆向前。
在這個“升級打怪”的路上,具有現實感的細節有,感人的細節也有,但總體來看,會感覺到劇情推進過于匆忙,許多情節都拍攝得過快過粗,給人一種“趕快完成任務”的感覺。
所以綜合來說,《縣委大院》這部劇,有真實的一面,也有不真實的一面,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現實主義的童話。
将對現實問題的批判,隐藏在或搞笑或溫和或感人的白描當中。
力度或許不夠,但有許多值得細細品味的點。

“光明縣”這個名字起得好。“梅曉歌”這個名字起得妙。
該劇正如鄉間農村的晨曉之間,響起的一首動聽的歌。
這歌抒情、贊美、帶着點理想主義的浪漫和想象。
梅曉歌這樣的縣領導,正是一個理想好幹部的化身。
全國有上千個縣,像梅曉歌這樣的好幹部,一定是存在的。
但可能并不占大多數。

因此,《縣委大院》既可以說是對縣域好幹部的禮贊,更可以看作是對一心為民一身正氣的好幹部的憧憬與呼喚。
這部劇,劇情沒有大的矛盾沖突,更沒有誰是絕對的主角,它采用了一種散點白描的方式,給大家講述了一個個縣域内的官與民的片段小故事。
像是系列劇,而不像連續劇。
可以看作是一部理想、藝術化的縣域群像紀錄片。
全劇看下來,整體感覺《縣委大院》算是一部好劇。但存在不少缺憾。
依導演孔笙的執導水準,其實應該可以完成得更好。
(文/第一滴露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