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着即使是自己很不喜歡的設定,開了頭就要好好看完的原則(就如讀到了不喜歡的書一般),懷着學術探讨和文本細度的想法把并不感興趣的内容看完了。因為這部日劇很難得的想要處理家庭主婦的婚姻地位以及财産關系這一非常重要的當代嚴肅話題。
先說下結論吧:在當下的社會結構下,結婚對于男性是一本萬利的買賣。而對于女性,依據每個人的情況不同,結婚的意義有待分辨,如果從數量上看,更大程度上依舊是對女性的剝削。婚姻就是對女性的性别剝削。
而這部劇在劇情逐漸發展的過程中,以喜劇和浪漫愛情的面貌逐漸像公式推導一般推導出這一殘酷的真相,推出這一在馬克思時代就已經被完全闡明的真相。
當下的婚姻更本質的意義是一種對财産的再分配,而再分配則表示着再生産。家庭作為社會生産的基本單位,正是這部劇緩慢推出的最終概念。結尾落點在,夫妻二人共同經營這一家公司,且共同分擔相對等量的家務。這可能是當今最好的夫妻關系解決辦法,再重複一遍,解決方法就是如果女方是一個想掙錢的平等主義者,就必須與男性一樣出去務工,且分别承擔家務,這似乎是給出了家庭主婦的美好的未來出路。(而這一相對平等的角色分配事實上并未考慮到生育這一重要事件。)
1 愛情産生前
劇中在愛情産生前的雇主與雇員關系中,雙方是勞動平等的主體,把家務市場化的方式承認了家庭主婦的工作。且女主拿到的是高于地區最低标準的工資,因為她對于最低标準工資是非常不屑的(後期的市場兼職事件反映了這一點),這是一個渴望以自己的勞動力獲得報酬的有志向的女生。這種雇傭關系非常平等,且穩固。
2 愛情産生後
男主被裁員,為了節省開支,很自然地(劃重點),很自然地想到要變更事實婚姻,讓女友入籍。這種男性思維裡再自然不過的東西,即既然我們有了愛情,那就可以甩開冰冷的雇傭關系,成為真正的夫婦,一同經營這個家。這部劇裡拎出了這種思維裡關鍵的一點,命名為“愛的剝削”。
共同經營,涉及到誰管錢的問題,按照法律,各自的婚後收入加起來平均分,如果一方是家庭主婦,男性思維裡,我愛你,我把婚後收入都分你一半了,就不存在家務要繼續支付勞務費的概念了。這在生活實踐中,如果是女方管錢,男方完全上交工資卡,可能是實現了家務勞動的工資化。但這一切都建立在“愛”這一基礎之上,一旦感情破裂、夫妻吵架,這種君子協定比合同脆弱得多,畢竟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而夫妻吵架或産生矛盾是一個概率為百分之百的事件。另外,婚前财産就是個人财産,房産證加了名字也沒用,女性結婚所獲得的隻是暫時居住權。有可能在某次吵架中,男性冷漠地說出滾出我的房子,這樣的話語,在各種案例中不是第一次見到了,節省了房租的同時獲得的是未來的某一天被趕出去的可能性。若是雙方一起還房貸的情況,這就引出了共同經營的這種情況,共同經營的狡猾性在第3闆塊中闡述。
因此愛這一東西的缥缈和不确定性,在沒有合同的情況下,為家務勞動的工資發放增加了未來的不确定性。
3 消滅愛的剝削之不可能性
而為何我之前說婚姻在男性這裡是一本萬利的買賣。注意是買賣。劇裡的解決方式是,換一個思路,把婚姻看成是共同經營,關鍵就在于“換個思路”,這就意味着,事實是沒有變的,隻是我們看問題的角度變了,這是非常狡猾的,就跟概念偷換一樣。共同經營,狡猾在何處?男主依然沒有給女主支付家務報酬,而是自己也參與了部分的家務勞動。結果就是女主在外面能掙到的錢少于之前做家務掙的錢。
在女主生産力比他更低的情況下,正是因為婚後共同财産這一概念,女性不得不對經營上心,即不會亂花錢,花自己的錢當然更心疼。這種狡猾性在于,把花老公的錢,在心理概念上,轉變為了“花自己的錢”。所以在現實中的婚前,花男朋友的錢和花老公的錢是完全兩種概念。由此促成了,我也要出去找份全職工作這樣的理念。而做家務的工資和在外面靠自己能力能掙得的工資,到底差距是多少?起碼沒人能量化。
另說一句,花男友的錢,事實上也是一種愛的剝削。
但,一旦結婚,家庭主婦的女性必被套牢,如果認同自己做家務是應該獲得報酬的,那麼誰願意大手大腳花掉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如果自己也有份全職工作,工資對半分,等于誰的錢還是誰的錢,也就等同于用自己掙的那部分錢,當然這是平等而理想的狀态。如果男性的工資高于女性多倍,那付出的時間也必然多倍,家務自然由女性承擔,而是否支付家務勞動這個問題又回到了第2闆塊裡讨論的情況了。這就是我稱之為“消滅愛的剝削”之不可能。
當然有男性的愛之剝削,就有女性的,比如婚後男性承包家庭家務,而這畢竟是社會的非主流。
那麼到底怎麼辦呢?這裡可以引入“家政工”作為變量。付錢讓所有的家務給家政工幹,男女隻需要分别工作。或者雙方願意的話,男性願意一個女性在家裡什麼也不做,就做美麗的妻子就行了,當然這也是基于“愛”這一種世間最容易變化的東西之上的。(注意,這裡都還沒有引入生育孩子這一個事件,默認沒有小孩。)最後,這一個看似完美的解決方案,必須基于财務富裕的家庭,能請得起全職的包攬每日家務的家庭,試問,能有多少?
4 進一步引入“生育”這一變量
先前的所有讨論基于男女平等,工作時間大緻相同,且無額外事件的基礎之上。若加入生育功能這一變量,情況就變得複雜很多。
這部劇裡試圖量化家務勞動的價值,而生育的價值如何量化?電影版的後續我還沒看,據說是涉及到生孩子的劇情,他們要怎麼繼續分配各自的角色我也不得而知。
生育變量也正是當下社會結構的關鍵所在,男女性别分工之中,生育功能在母系社會時期成為最硬的通貨。而在資本時代,卻成為最劣勢的功能。因為生育會妨礙資本再生産。
生育就意味着女性起碼一兩年時間的不能生産的損失,以及身體所付出的代價,這種身體代價恰恰是最難代償的。生育的痛苦男性無論用什麼手段也無法真實體會,那麼如何計算此種身體上的代價?性别剝削也正來源于此,從而延展到整個社會結構帶給女性的剝削。有個後代的好處從财産角度來說是可以延續财産,誰都不想把自己辛苦一輩子的錢給自己痛恨的碎嘴七大姑八大姨的孩子吧?如果親戚之間和和美美倒還好,如果是有點矛盾的,對方可是具有合法的财産繼承權的。當然沒有孩子的話,可以寫遺囑捐給慈善機構幫助他人。但是買賣的前提是基于私有财産的自私性,如果知道自己一輩子沒有孩子且要捐獻的話,此種奉獻精神已經不在私有财産的經濟人假設範圍内了。不生小孩的情況也在這一闆塊的讨論範圍之外了,也就不存在性别剝削了。
所以在加入了生育變量後,結婚對于男性是一本萬利的買賣,可以說不結婚的男性等同于虧損,而性别剝削也恰恰是維持目前社會結構的重要方法。
最後注意買賣這個詞。先前是在買賣的關系下讨論婚姻這一話題。那如果,換個思路,不把婚姻看成買賣,而看成崇高的愛的結晶呢?在崇高的、愛的奉獻心理的作用下,往往不計較金錢上的得失。這裡不做任何讨論。因為這部劇在糾結的就是金錢問題和婦女家務勞動報酬問題。劇裡也基本上落點在家務勞動的金錢報酬上。
但我始終相信,真正的愛情是存在的,忠誠的、美好的愛情、不計較得失的愛情、始終想着為對方付出的愛情始終是存在的。但愛情不是婚姻,想要剔除金錢問題的愛情,那必然不是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