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烏鴉一樣思考》原來是日本NHK電視台的科普紀錄片,很多公衆号都将其奉為培養孩子科學的思考方式的大神級别的科學啟蒙節目。我在b站看過20集,每集10分鐘,分為“在觀察中思考”、“德德尼翁”、“蒼井優的思考練習”三個部分,主要是告訴孩子要善于思考,如何思考以及思考什麼。

《像烏鴉一樣思考》作為紀錄片同名書籍,同樣遵循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的宗旨,引導孩子使用科學思考的四個步驟——觀察、假設、實驗和評估——進行思考,并鼓勵孩子通過自己的方法找到答案。

本書與紀錄片相比,重點再現了第三部分“蒼井優的思考練習”。書中帶領讀者進行實驗的人物形象與紀錄片中的蒼井優一摸一樣,實驗内容也絲毫不差。唯一不同的是,在紀錄片中,每個實驗揭示答案之後,通過蒼井優的簡單提示,就會有個深沉的男士聲音提醒大家“接下來請自己思考,今後大家都是思考的烏鴉“。

每當這個時候我都好氣!!雖然實驗可以讓我們直觀地看到結果,但是對于物理接受無能的觀衆來說,接下來從何處開始思考,又用何種理論佐證,簡直就是天方夜譚。觀衆确實從觀察中學習了,但是思考的時候卻是一頭霧水,無從下手。

書籍版《像烏鴉一樣思考》可能考慮到了讀者的需求,增加了一個“大家的想法”的部分。貢獻想法的人有不同年紀的學生,還會有不同年齡段的成年人。針對每個人提出的想法,會有專門的點評,或予以肯定,或做進一步的提示,同時還會有更細緻的科學知識的解釋,為思考提供靶向。

這一貼心的提示,其實也是手把手交給讀者思考的方法。畢竟一直習慣于直接接受答案的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已經退化沒了。所以大部分的父母對于孩子不會思考都深感焦慮。

《像烏鴉一樣思考》中提到的“烏鴉思考法”正好為父母做出了示範。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和孩子的好奇心都被激發出來,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思考,鼓勵孩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鍛煉了孩子的思考能力,潛移默化地進行了科學認知的啟蒙,更是增進了親子間的交流,改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

掌握了“烏鴉思考法“的孩子,就像擁有了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很多不起眼的生活常識也許都會成為他創造發明的靈感之源呢。

本書的設計更像是一本實驗記錄冊,遵循着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兩個過程的間隙,書中都會有留白,給出讀者思考時間,寫下理由或者驗證思路,最後再看看大家的想法。集思廣益之後,還會抛出一個附加思考題,留給大家深入思考。

因為書中的20個實驗和紀錄片中完全一緻,建議兩者配合使用,樂趣加倍,也能好好體會一下物理學的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