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環境下,開始的我完全沒有理解和代入那個年代的艾滋患者中,覺得艾滋是自己的責任,而破壞是對自己憤怒情緒的發洩。但是劇情的推進展示的是不同的一面,科研進展遲緩,特效藥幾乎沒有希望,疫苗更像是天方夜譚;能延緩病情的藥昂貴且難以獲得;保險拒絕理賠,甚至在死後也難以獲得安葬的權利。貼上艾滋病患者的标簽意味着不公正的待遇,隻能看着自己的生命之火慢慢熄滅。

但影片表達的不是這種悲傷絕望的氛圍,是活力的訴求,憤怒的嘶吼,發出屬于自己的聲音。沉默意味着死亡,行動代表着生存。改變了我對艾滋病代表的濫交,活該去死的看法,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有着生命的活力和對死亡的恐懼。

可惜我們還是沉默的大多數,任由社會異化污名化艾滋病和同性戀的标簽。最後将骨灰灑在那些所謂精英卻不作為,不在意邊緣群體的生命和權利的臉上時我笑着流淚了。終于體會到至死的抗争精神,為自己作為人該有的權利的鬥争。

評價中所謂的破壞,自私和應該對自己負責的言論就是沒有體會邊緣群體的處境。當然畢竟大多數人都不會為他人着想。影片中兩次死亡出現的标語:沉默意味着死亡,行動代表着生存。我們的權利不是靠當權者的施舍就能得到,而是靠行動和鬥争為自己争取人權。看着上世紀法國人的鬥争,希望我們也勇于為自己正名,作為邊緣群體,每分鐘120下心跳的活力才能為自己和群體有尊嚴的表達自己,有尊嚴的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