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不時會在當今的互聯網上看到一種說法,大意是:

從前的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隻夠愛一個人。而現代人的愛情卻像快餐一樣,我愛你三個字總是脫口而出,順帶着連聚散也都随意。

我對這種複古的懷念抱持一種中立的态度,畢竟誰都有評價或向往某種生活的自由,但從未覺得從前的愛情真的如人們懷念時說的那麼好。

一生隻夠愛一個人,真的嗎?

愛情的終點就是不論貧賤富貴健康疾病一男一女終老嗎?

這實在很像男的編造出來找一個(或許愛過的)免費欲望處理器+生育機器+終身保姆的說辭哎?

賈寶玉是按大情種寫出來的,并不妨礙他擁有襲人。

皇太極深愛海蘭珠這點連曆史研究者都無法否認,可孝莊死後也不願意跟自己的倒黴老公埋一塊啊?

是,物理意義上的貞節牌坊随着那個朝代消亡了,可現在生活中對女性的精神枷鎖還少嗎?

我看《過往人生》的初衷是看到某個朋友說:

“一部不錯的愛情片。”

本沒有抱很大的預期去看,

我所想的無非是《lalaland》那樣,夢想、成長、遺憾與愛情的交纏。或者像《分手的決心》那樣,開在血光與神秘中可念不可言說的幽微愛情之花。

但《過往人生》的故事更接近 “普通人”,更具有“現代性”。

故事其實相當簡單:

女主12歲時跟随父母移民,與自己喜歡的男主竹馬失去聯絡;

女主24歲趕上了網絡時代的潮流,和男主又在Facebook上相逢,開始了一段隔着時差的網戀,以失敗結尾;

當女主36歲已經結婚拿到綠卡在紐約定居,男主終于遠跨遠涉重洋來了她面前。

你知道我覺得最為浪漫的地方在哪嗎?

既不是男女主對年少時美好感情的純真之戀,也不是女主和丈夫之間寬容友善恰到好處的溫柔之愛,而是

女主對她自己的愛。

是一個女性察覺到自己作為一個主體,在愛所有人之前應當先愛自己與自己人生的愛。

在和男主舊情複燃網戀的後期,她提出暫時不聯系的要求,理由是:

“我經曆了兩次移民才來到了紐約,我想在這裡做成一些事,我想在這裡過好我的人生,但現在我每天都在看去首爾的機票。”

(說實話看到這裡已經笃定導演是位女性。)

而男主的回應卻顯得十分怯懦又合理:

“我們又沒有确定關系。”/“我們又不是在談戀愛或怎樣的。”(不同翻譯版本)

(哈哈。)

關于這部電影其實還有很多可說的,

比如很多人覺得男主是代表女主鄉愁和過去的符号,

或者兩個東亞人之間明明連手都自始至終都保持着距離卻在言語和眼神間拉絲的不可言說的暧昧,

還有人生what if的選擇……

又要麼回歸到愛情的本質上,愛情終究含有自我的幻想與他人的誤解。

但,學會放棄和愛自己,是我認識愛情真面目的第一步。

所以這點,我也最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