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康生和阿哲初看是兩個毫無關聯的少年。一個還和父母住在一起,另一個約等于獨居;一個正在猶豫退學,另一個已經開始鬼混。但蟑螂和下水提醒我們:他們所生活的環境其實沒多大差别。不僅如此,他們也同樣迷茫、同樣性苦悶。因為一次交通沖突,康生帶着替父報仇和獵奇的心态開始跟上了阿哲。去遊戲廳、去滑冰場、去賓館,最後去電話約聊,這是無所事事青年人的日常活動。

我們看到阿哲和朋友因為盜竊被發現而遭暴打,看到阿哲和阿桂嘗試相處又總有情感矛盾。阿哲始終是領先康生一步的,早一步離開父母,早一步開始鬼混,早一步有了女友。換句話說如果康生這樣跟着走下去也一定會是阿哲的結局。不過導演還是樂觀的,阿哲和阿桂學會了互相珍惜,康生也沒有接那通電話。

在父子關系上,影片的态度也并非那樣決絕,康生的父親最後不僅送了阿哲和朋友回家,也給康生留了門。其實哪怕代溝之深可能導緻彼岸無法抵達,但也确實沒必要恨到什麼地步。如果沒有那次意外,康生還可以和父親去看一場電影,重溫久違的親密父子時光。

2)2018年中,看過幾部蔡明亮的經典電影,那時候十八九歲,對電影沒有什麼審美概念,覺得枯燥、甚至覺得這種電影不看也罷。

如今随着年齡的增長,對于生活體認強烈起來,才突然沉醉于蔡明亮的影像。太喜歡看這種風格的台灣電影了,慢慢的鋪情節、給狀态,不用故事來告訴觀衆某種道理。像《少年吔安啦》一樣,看《哪吒》時候總會想到侯楊的作品,相似的美學風格,卻有着不同的鏡頭表達,既共有時代性,又各有作者性。最主要的是不會覺得悶,不會在門外徘徊,它帶着你在電影世界裡自己産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