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家》最近看得我又哭又笑,我已經很久沒有這麼暢快淋漓的追劇快樂了。老一輩選角到位,拿獎硬氣,但裡面有一個角色,讓我和朋友看得那叫一個憋屈難受,就是成年後的莊圖南。

這不是一個反派,童年時期人見人愛,長大後處處透着一股别扭和虛僞,怎麼看怎麼像一個邪惡的地主家兒子。時而癫狂,時而癡傻,每次特寫鏡頭都能吓得我虎軀一震,小天使咋的了?

來看看童年“小天使”
品學兼優:學習好,自律懂事,愛讀書,懂時政,愛文學,哪個家長不想要?
寵妹狂魔:無比照顧自己的親妹妹。這還不是最絕的,最絕的是他還有原則!一起長大的鄰居弟弟林棟哲和他關系很好,算是半個親弟弟了,但林棟哲欺負他妹妹,還揚言說讓中莊圖南不跟他妹妹玩,他能立刻冷下臉,嚴肅地說:“這是我的妹妹,親的。” 你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親疏有别”,多好的娃兒!
聰明又善良:他會跟着鄰居弟弟偷偷賣作業本,有點小機靈,但底色是溫暖和正直,對巷子裡的每個小孩都很照顧,無私分享自己的筆記,還有學習方法,還認真督促林棟哲好好寫作文,按時起床,認真刷牙。
一個聰明、有擔當、有原則,根正苗紅的孩子,誰曾想,長大就直接歪了?

别看成年“老鼠屎”
角色切換到由“資源咖”演員扮演的成年莊圖南時,畫風突變,人設開始緻命割裂。
1. 是非分明,變成道德綁架親媽
莊圖南的姑姑一家想擠進他們已經非常小的房子裡住。莊圖南的媽媽黃玲為了兒子能有個安靜環境備戰高考,堅決拒絕。這就是一個愛孩子的母親合情合理的自衛。
莊圖南幹了啥?他不停地勸媽媽:“我不會讓弟弟影響到我學習的。” 甚至在他媽媽明确說“你如果這次高考沒有發揮好的話,後續會直接換替換教材,媽媽不能冒險。”,他反而埋怨媽媽“狠心”。劇情還幫他解釋這時的莊圖南是“理想主義”。
可拉倒吧! 這哪是理想主義?這就是是非不分。一個從小看着父親無底線貼補大家族、讓自己和媽媽妹妹受盡委屈的人,怎麼會突然變成“聖母”?這和他童年“守護妹妹/小家”的核心原則完全背道而馳。為了隻見過幾面的姑姑家的弟弟,竟然願意犧牲自己還有妹妹的利益,還埋怨自己的媽媽,這腦袋要不就是被驢踢了,要不就是被驢下降頭了。

2. 妹妹的守護神變成臨陣脫逃的懦夫
姑姑一家被拒後,莊圖南帶着妹妹去爺爺奶奶家,結果一進門就被爺爺奶奶夾槍帶棒地訓斥。面對這場家庭風暴,莊圖南做了什麼?
他!竟!然!找借口跟着表弟出去買馄饨,說兩道馄饨太燙了,弟弟拿不了,把年幼的妹妹一個人丢在了“戰場”上!結果妹妹生生挨了爺爺一巴掌。
等他知道l,隻是輕飄飄地說一句:“早知道我就不去買馄饨了。”
看到這裡我血壓都高了! 童年的他,會為妹妹挺身而出;成年的他,卻把妹妹當成了“人肉盾牌”。這個人格是為什麼突然退化。

3. 正直聰明變成挑戰高考
莊圖南高考後,因為輕微弱視,可能不被心儀的大學錄取。他父親想出個馊主意:背下體檢用的色卡,蒙混過關。
你猜莊這位理想主義人格怎麼選?他!同!意!了!
一個品學兼優、腦子清楚的孩子,會在人生最關鍵的時刻,選擇用欺騙的手段去獲取利益嗎?這已經不是什麼“理想主義”可以洗地的了,這是人品和原則的底線失守。

到底是人設崩塌還是幕後妥協?
不主要是因為演員演技嘎(那頂多是尴尬),而是因為角色的内在邏輯歪了。你精心培育了一棵小樹苗,它前期長得筆直挺拔,上了個廁所的功夫,就長歪了?始作俑者還告訴你“這才是自然生長”。

這種撕裂感,可能源于創作之外的現實妥協,就跟我們老闆的嫡系要搶走,我辛辛苦苦封閉三個月開發的項目,我的每期需求都是十幾個,結果到他裡每次就隻做兩三個,還把我的整個産品調性改了,核心功能亂改一氣,沒用的功能胡亂堆砌。
我眼睜睜看着自己一手帶大的孩子,變成了一個亂七八糟的怪物。😶
用我不成熟的創作視角看,正午陽光絕對有創作複雜角色的編劇能力,但擋不住資源咖的影響力。

首先是選角不能看外貌和演技合不合适,人家想演哪個就隻能給他演。
其次,叙事得向演員能力妥協,複雜的角色心理需要高超的演技來支撐。但演員無法演繹這種層次,編劇和導演可能被迫簡化角色行為,讓他要麼一味“聖母”,要麼一味“懦弱”,人設就變得要不沒勁,要不惡心。
結果就是好好的角色被毀了😭喝着喝着粥,喝出一個蒼蠅。還有普通人生活中受的窩囊氣已經夠多了,資源咖遍布每個角落,小學的校長兒子,大學的學分小偷,搶走一作的學術嫪毐,搶項目的老闆嫡系……你們是什麼都想要呢?
資本和人情的選擇,淩駕于藝術規律和角色邏輯之上,再好的劇本底子,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 而最終為這種妥協買單的,永遠是我我們這種真情實意的傻子看客。

請求各位資源咖,留點良心,大魚大肉都給你們了,能不能給我們留一碗好喝的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