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紛飛,人如草芥, “天涯海角,唯望君安” 都是零星的奢望
命運開了一個玩笑,先用戰争打破國界,然後愛情接踵而至。二者相遇,沉默是把傷害降到最低的唯一方式。
看了這部電影真的緩不過來呀,真的覺得心肝脾肺腎都虐得痛!在自己的公衆号寫下關于《沉靜如海》的感受,稍做删減修改搬來豆瓣,也隻是想記下這部電影帶給我的感動,與為它所動容的朋友分享。
有興趣的豆友歡迎垂閱原文哦—— https://t.1yb.co/riWQ
2021.5.29
有些電影,一如其名,比如 Le Silence de la Mer 。也許是成熟了,和年少時看這部電影的感受有那麼些不一樣了,曾經看一遍就藏在心底,一旦重溫,久久壓抑的感情噴湧而出。
有幸兩部都有欣賞過,但正是因為有2004年版的完美演繹,讓我忍不住去讀它的原作。
有人說,這部作品的原著小說和電影《沉靜如海》的關系更像是相輔相成。第一遍讀完它,很難形容什麼感受,但是電影的加持,覺得這部作品本身就像大海一樣,表面平靜,但細細咀嚼,它在海面下已經掀起千層浪。
“本來注定有情無緣的東西,偏偏有了那麼一點機會,可以讓人鑽一點空子,于是人抵擋不了這種誘惑。”——《愛情的盡頭是愛情》
有人說:“人們用兩種方式打破國界——時而用戰争, 時而用愛情。”
命運開了一個玩笑,先用戰争打破國界,然後愛情接踵而至。二者相遇,沉默是把傷害降到最低的唯一方式。
沒有戰争,不會相遇,因為戰争,無法相愛。
這是本片最讓人揪心的地方。它放大了愛情這條線的同時,也引人思考這段愛情因何而生。
沉默是被侵略者對侵略者無聲的抗議,可又變成了靈魂所不能承受的最深沉的愛。戰亂之下,兩個彼此間隔着國仇家恨的人,注定所有屬于愛情的美好都不能發生在他們身上。
全片男女主角之間僅有一句對白。然而對話的缺席,卻使得觀衆更能抓住每一個眼神、小動作背後的深意。
“我之所以喜歡大海,是因為喜歡它的甯靜。我說的不是海浪,而是别的東西,神秘的東西。是隐藏在深處,謎一樣的大海。大海是甯靜的,要學會傾聽......”
“我很高興見到了一位有尊嚴的老人,和一位默默無語的小姐。”
如此隐忍又含蓄。
軍官和女孩之間所有的暗流湧動都化作了琴鍵指尖下的巴赫、想碰觸又收回的手、默默無語的回眸和對望,還有兩人唯一的一句對話:“Adieu”(别了)。
這些都是他們壓抑不了洶湧愛意又不得不守住自己的心而露出的蛛絲馬迹,愛總是會留下痕迹的。
整部電影中,對人物的“克制”的刻畫,真是細膩到令人拍案叫絕!
愛一個人,先要尊敬她。
我們的目光會忍不住追尋喜歡的人,甚至用眼神去狠狠表達愛意,但是軍官對心上人一直持着一份敬重,他克制着因情而生的沖動,不願意去冒犯自己的心上人,這和因愛而不得而想要侵犯女孩的表哥形成了對比。
聖誕夜是最放縱的一夜,也是最克制的一夜。
出門赴宴前看見心愛的姑娘獨自坐在起居室的火爐旁,才真正情不自禁地走進去,輕輕撫摸她的影子,然後彈起了初見時她正在彈奏的,自己最愛的《巴赫平均律》。
火光照在女孩的臉上,從一開始的惴惴不安,随着琴聲,逐漸變柔和的臉,她沉浸其中,他也是,他們都淪陷了。音樂讓他們在無聲的交流中探進了對方的心底。連觀衆都沉浸在琴音裡,音樂戛然而止,把所有人出竅的靈魂拉回軀殼。
他的彈奏突然中止,坐在鋼琴前偏頭看看她,起身時那滿帶侵略的目光看得人心跳加速。這一刻,他是真的以一個男人看心愛女人的目光看着她了。他緩緩起身,走到她身後,看着她纖細的頸,手慢慢地伸過去,搭在椅背上,他的指尖是不是輕輕觸到了她的衣裙?
他平穩了自己的氣息,理智回歸。
“祝你聖誕快樂!”
愛是想碰觸又收回手。
道完祝福馬上離去也是克制。起居室裡溫暖的爐火,悠揚的琴聲,一片昏黃暧昧。本就動了心,如何不動情?
晚上她忍不住稍稍放縱,跑到被他“占領”的父母的房間,嗅着滿是他氣息的圍巾,在那整潔的床榻上睡去。這是唯一擁抱他的方式了!
他赴宴回來,駐足她的門前,一門之隔,彼此都在悸動,忍不住轉動門把手,多想打開那扇門,還是克制住了。放手回到房間,卻發現了她來過的痕迹。
隔天忍不住跟着她的腳步來到海邊,他站在橋的另一端像是要堵住她的去路!
在橋的彼端看着你,胸中萬語千言,但是當你跨過長長的棧橋來到我的面前,我卻發現所有的話都堵在了胸口。
不得不說兩位演員的表演太過精彩!連觀衆都覺得要替他們發聲了。他也許隻是想要表達一下心意,也許隻是想要确定一下心意,但是當看到他望着她時深情的眼神,還有什麼可說?
撿魚的手在地上遊移,觀衆們都在心裡想着: 觸碰一下吧!一下就好呀!可終究是這麼近,那麼遠。
她看了他一眼,沉默地勾好籃子,騎車背向他離去。
“無法跨越的鴻溝,我不能愛你。”
爆炸發生後,他們都醒了。 縱使巴赫知音人,也要面對殘酷的現實——這是戰争。
兩個人都清醒認識到,憑自己一己之力,什麼也改變不了,一個能做的隻是彈一曲巴赫把你攔在死亡之外,另一個能做的是讓你和家人安然無恙地從德軍的審訊室出來,護一身周全。
結尾處軍官看着淚流滿面的女孩,滿眼的期待,當聽見那句“别了”,他沒有為女孩拭去眼淚,沒有擁抱,欲言又止,連微笑都是克制的,但他整個人仿佛放松了,釋然了,然後鑽進車子頭也不回。
他的克制,不僅僅是知道沒有未來和理想的幻滅,也不僅僅是心滿意足,也許也是怕自己再不走,就走不了了。
聖誕夜的“離開”和聽見那句“Adieu”後的離開,才是軍官最大的克制。
很多彈幕都說,即使能牽一下手,擁抱一下都能讓觀衆不那麼堵得慌。可這不正是高明之處?但凡有了那麼一點“突破”,它都不是沉靜如海了。
在戰争年代,他們沒有選擇愛情的權力。他看穿了她的沉默,她傾聽到了他心海下的波濤洶湧,已然足夠。
《沉靜如海》砸碎了完美的愛情,也砸碎了一個完美的人 。
在電影裡,德國軍官被賦予了一切美好的特點:高大英俊,文質彬彬,貴族氣質,有涵養,儒雅,隐忍而深情。他和女孩一樣,在戰争中失去了至親,所以他對祖孫倆的沉默和漠視毫無愠色,每天早晚都會問候屋主,一個人喃喃地說着他心中對法國的熱愛、對戰争的厭惡、對屋主人的敬意......
但是,他胸前的鐵十字勳章和步兵突擊勳章也在提醒觀衆,不論他是被迫參軍,或是對被侵略國的人民抱以深刻的同情,在戰場上,他依舊是一個堅定服從命令而英勇無畏的軍人,有無數人死在了他的手下。
一個沒有被戰争的狂熱沖昏了頭腦的藝術家,卻不得不在戰場上侵略熱愛的法國。從小生養在貴族家庭,富有同情心的音樂家,卻要在戰場上做一名英勇的軍人。
當他戴上被頒發的勳章,是不是有勇氣向手上沾滿的鮮血忏悔?看着好朋友被法國抵抗組織炸死,他要怎麼抉擇?
在那個時代,人沒有真正的人權。
“忠誠于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是唯一的選擇,沒有出路,那就隻有奔赴人間煉獄的戰場,接受時代賦予的命運。
最後女孩對他說的那句“Adieu”,許多人都看懂了,他微笑是因為感受到了寬恕和諒解,在真正的毀滅到來之前,他的感情得到了回應,他的崩潰和無奈得到了代表着法國的心上人的理解,他無怨無悔,可以欣然赴死了。
最終,女孩也加入了抵抗組織,有人說也許她隻能用這樣的方式才可以探聽到一點他的消息,或者單純地與他産生一點聯系。
但是我想,這個如此有民族氣節的女孩隻是堅定地忠誠于她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沉默的愛已經随着軍官的離去而藏于心底,從此,她是一個不再用沉默捍衛國家的人了。
2004年版《沉靜如海》溫柔地選擇了用愛情這條更奪人眼球的線來體現戰争的殘酷,展現了一個貴族軍官和如花少女就這樣被戰争操控、掩埋甚至是毀滅。
Vercors使得 Le Silence de la Mer如此經典,因為他用一個德國軍官的理想破滅導緻人的毀滅來揭露納粹的真面目,來控訴戰争的殘酷。 維爾納是一位帶着容克貴族高傲氣質的軍官 , 他以德國傑出的音樂家們而自豪,也為了法國熠熠生輝的文化而欣喜不已。
作者沒有一味的表現被侵略國人民有多麼悲慘,反倒是軍官的彬彬有禮完全符合二戰時,德國“親民”的形象。但與此同時他又借用軍官好友的口,揭露了德國當時所謂的“親民”政策不過是狼子野心。他們誓要毀滅法國靈魂,那些偉大的作品和那些美好的文化。
這和軍官的想法背道而馳!
他曾想着:“我們德國擁有偉大的音樂家,法國擁有偉大的文學家,他們都是永不熄滅的明燈,是人類史上的光輝。這樣偉大的結合會造就一個偉大的新國度。”
讀到軍官這樣的心思,我都不禁為之汗顔,或許是因為我是一個讀曆史的人,在用上帝視角看着這個故事,但這實在理想得太可笑!然而我們并不知道,在德軍之中,有多少位軍官也抱着這樣的想法。同時,也在最終認清現實之後走向自我毀滅。
戰争永遠都是反人類的存在,戰火紛飛,人不可能被超越,隻能被操控。
信仰的坍塌、理想的破滅必然會對人造成緻命的打擊,讀到結尾,軍官自動請命到東線戰場的舉動,讓人不由得揪住了心。
他永遠也無法和心愛的法蘭西文化結合,永遠無法和這個法國姑娘相守,要麼做一個毀滅法國的人,要麼以忠誠的方式來毀滅自己。
跳出電影和故事來看,雖然為這段愛情扼腕痛惜,但是又不得不為這位法國女孩感到慶幸。在二戰結束後,多少曾與德國軍官有過關系的女孩被人剃掉了頭發,扒光了衣服,押到街上受到憤怒民衆的打罵和虐待,就此喪命。
軍官的克制無形中保護了心上人免遭此難。
或許當他倒在東線血泊裡時,耳邊會響起那一曲溫柔的《巴赫平均律》,眼前浮現的是那位默默無語的法國女孩和她那雙明亮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