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複中發掘新的生命力,應亮終于在自己的固定長鏡頭中展現了新的調度方式,不愧為可能成為新時代中國藝術大師稱号的人。但不得不說一句收音的問題,主次不清晰,聲音時常一大一小的很不舒服啊。

在電影中由兩位見習的舞者起舞,緩緩韻起的舞蹈動作引導着視線,再翩翩出畫仿佛拉開的舞台幕布,這場戲真正的主角舞蹈團“媽媽”出場,幾句簡單的交流便又切畫引向影片的主角女兒。這兩場戲的思考布局可謂出神入化,雖然都是固定場景長鏡頭,但調度演員的出畫入畫和台詞精妙的配合看起來是舒适怡然,還為後邊的故事發展和結尾走向做了重要情節鋪墊。

故事的主線可以看做是小芬自我的情感糾葛,但從中穿插了衆多的工作戲份、法律咨詢援助的問答,這也是電影名‘另一半’一個意思,而巧妙在這些區别于小芬的女性故事都是沒有結局沒有解決事件的,這并不是在偷懶,正是印證小芬記錄員的身份,隻知其開端過程,不知其結局反應,也為我們蒙上了一層迷離。

在衆多法律咨詢中離婚案是最多的,而來咨詢關于離婚的人當中絕大部分是女性,展現得無一個是普遍的相似的,盡是真實的,唯一一個男性也是把他作為一個女性本位的位置來刻畫,盡管兇狠、顯著的東方男性口吻,但所做的事情,所經曆的傷痛都是那個年代女性所經曆的。在衆多離婚的女性中有窮的有富的、有出軌的也有因為不愛的、甚至還有就是單純為了騙錢的,沒有把女性處在一個道德制高點去描繪祈求憐憫同情。但這部電影不是現在的那種極力塑造女性力量和強壯的電影,隻是一部盡力記錄和展現真實情境生活的現實主義電影,這也正可是這部電影所具有的先鋒性,因為男性角色依舊出彩依舊真實!

關于小芬的愛情,自身就有三個追求對象,還設立朋友、母親、“另一半”的對照,解構複雜但不混亂。小芬從一至終都隻有對鄧剛這個人有愛戀的感情的,她會為他的冷落失落難過,會為他的驚喜興奮不已,會為他的沖鋒陷陣而驚喜驚訝帶有不誠實的傲嬌,也會為他失蹤而不安驚恐;而這個男人呢,太典型了80、90後的自由灑脫,以為能一戰成名式的妄想,貪圖享樂不知趣,要不借着機遇而小富安康、要不就頹廢潦倒至死。他為小芬做了他認為好的關愛她的事情打架、塞錢、寫信、許諾,其實他也不知道他不愛小芬,隻是在假裝性的愛戀,因為他總是冷落兇惡小芬,而小芬也總會被他所感動,這些事不過換誰也能做,也許40歲的大叔會做得更好。

媽媽介紹的相親對象40歲大叔功成名就,除了會誇耀自己的功績以外沒有任何的成為對象的魅力在,承諾的‘好’不過也隻是金錢上的。更可惡的是朋友的朋友警察先生,打着本就親密的關系竟然想強行上位,做些淫亂之事,有權有勢卻沒有愛,看重的是小芬“章子怡”的臉龐,想象的是一根棒子的下流事。而這個朋友警察的身份和法律咨詢中的一些人的事相結合更諷刺當時社會背景下法律的可笑、無能、荒謬,代表正義的是金錢,伸張正義的是虛無,後面融合現實的虛構雙苯爆炸事件更能體現此處的解釋意思。

朋友一會有從香港來的追求者、一會又有台灣美國來的追求者,向往的是更遼闊的更自由土地和生活,但做的是不切實際放縱的事情,最後為了面子或者别的什麼隻好偷渡求生,最後命死異地也算是一種表現闖蕩的壞結局。媽媽和爸爸的愛情就更為可笑,出走十幾年了無音訊的爸爸,被媽媽狠狠地唾棄,但在爸爸歸途尋家時又充滿了希望和愛慕,可笑就在于他們之間根本不存在愛這種東西,哪怕虛假的、欺騙的、責任性的愛也不存在,媽媽苦苦的尋求等待的隻是一個被恐慌壓迫而不得不回家的男人。

小芬她們那個世代所追求是自由的有選擇性的真愛,但到頭來也隻是性上面的一些自主性,獲得的仍然是被控制的無選擇性的愛或者湊合的别扭的愛。反之到了我們這一代也看似擁有了強權,有很高的自主性,但受到上一代耳濡目染的我們是否真正的獲得了選擇愛的權利,獲得了自由生活享受的權利,還得看我們這個世代完全的登上了掌控了世界的絕大部分才能窺見其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