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是到了大二,2018年的春節才開始理解了what is a family。高一的時候第一次出去住校,我竟然要面對爸媽死命要求進宿舍為我整理床鋪。第一天還未分班時的臨時六人間宿舍裡可能擠着十三四個人,但我還是急的哭了出來:我都16歲了啊。到了大一,爸媽終于沒有進宿舍收拾,但我的行李箱裡仍然塞了很多不吃的零食,藥,甚至還包括一厚本牛津英漢詞典。我的和解的來源說起來十分可笑:大二開學時,收拾行李我終于和爸媽吵了最後一架:我不明白為什麼每次我離開家去上學你們都一定會和我因為各種事情生氣,也許是因為我沒有提前一天收拾好、也許是我不想讓爸媽替我拎行李、甚至也許隻是我不想拿我不愛吃且保質期巨短的零食。這一年寒假過年,我終于開始學會用親人而非生來俱有的負擔的的眼光審視親戚。高一,大一,大二的兩次假期,這就是我和家庭和解的過程。
我在現實生活中其實甚至很難遇到比我爸媽更易于相處的父母了,我的同齡人們,還要花多少年才能和家人和解?我的父母輩們,我覺得他們也有很多沒有和家人和解的。。。我現在一個更主要的想法是:一個最普通不過的人,如果生活在最普通不過的家庭裡,擁有着最普通不過的家人,又要多少年才能和家人和解?
這部電影可以說很多橋段都在緻敬周星馳了。無厘頭的笑料,生活化的武器(腰包,假xx等等,如果防爆盾和廣告牌也算的話hhhh),part1的打戲簡直就是百變星君的翻版,part2的階梯打戲對功夫的緻敬。除此以外,料理浣熊、真情爛好人角色(丈夫)、小拇指也是功夫,甚至石頭這個劇情都讓我感到,那個港片喜劇的感覺有了。
故事從一個American Asian的刻闆印象開始,直到故事發展到一半甚至還在維持着一個讓人總有一種刻闆印象的感覺。直到part2開始為複雜的Asian family關系解耦,這裡基本就回到開頭我自己的故事了:和解。最終随着女兒被艾弗林拉出來,一個Asian刻闆印象就這樣被一個黑色的甜甜圈解構了。
純門外漢第一次寫影評hhhh,嘗試一下聊一點點點點鏡頭吧,輕噴輕噴。最一開始的夫妻報賬的對白,是一個經常用到搖鏡頭的戲,更偏向于叙事的流暢,像一個旁觀視角一樣,讓人容易忽視角色的内心想法。随着故事發展,艾弗林逐漸學會思考啦!于是越來越多的特寫、近景出現,更容易讓觀衆關注到角色的心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