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懼怕死亡反而能抓住生機。”——陶勇
本來這個節目就是買了韓綜《good people》的版權,韓綜本土化能一次性成功的本就不多,而《offer1》豆瓣8.2的分數有目共睹,以律師這個行業去做第一季也是因為韓版也拍是律師,估計更容易進行對照學習吧。
韓版隻做了一季——2019年播出。而鵝是想把它做成系列綜藝的,但明顯可以看到大家對《offer2》的滿意度有所下降。
真正已經工作的律師又有多少人會去看這個節目?大多是象牙塔裡的大學生、在讀的法學生、還在大城市奮鬥的年輕人在看,節目的受衆其實更傾向于讓原本不了解律師這個行業的人去一窺全貌,滿足觀衆的獵奇心理。所以當第二季播出時,新鮮感全無,節目組再怎麼改賽制也無法讓觀衆耳目一新,本質上還是題材問題。
不拍律師,拍什麼?
像幼師、程序員、護士…之類的行業,觀衆呼聲都挺高的,但我所見最多的其實是醫生。最近剛讀了一本風評不咋地的書《白色橄榄樹》,女主是戰地記者,從女主身上我看到了媒體人的信仰和追求。我想這也是節目組選擇醫生這個行業進行拍攝的原因之一——媒體人是有追求的。
誰都知道醫生難拍。
本身醫院就是一個肅穆的地方,每時每刻都有生命消逝和誕生,出于一種莫名的情緒,我個人是不希望攝像機深入到病房裡的;
醫生很忙,護士也很忙,醫院裡的所有工作者似乎都在不停地忙碌着,節目組要進去拍,溝通場地,溝通時間,這就是一個難題;
一大幫人戴着麥扛着機器跑來跑去,黑壓壓一片,影響到病人休息怎麼辦?病人家屬抵觸怎麼辦?
手術場面能拍嗎?怎麼拍?萬一出現意外怎麼辦?不能拍手術拍什麼?
這不能拍那也不能拍,節目素材哪裡來?
病人隐私要保護好,難道全部打碼嗎?全打碼了觀衆看什麼?……
我并非職業媒體人,大學專業也與傳媒無關,但我看過很多綜藝,也看過很多綜藝的幕後,我知道想要做好一檔節目,遠比我們想象中要困難,更别提是如此敏感的一個素材,一不小心就會被說成是作秀,很容易引起反面輿論。
我始終相信節目組的初衷是為了讓大衆真實地接觸到醫生這個行業,了解到這個行業的不易和艱難,從而對醫生、對護士、對所有相關從業者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敬畏。
可在節目播出伊始,剛放出預告片,網絡上就罵聲一片,所謂“挑刺”的、罵節目組是在嘩衆取寵的,各種各樣難聽的聲音就沒停過,直到第一期播出,小組裡的讨論仍然戾氣很重。
我不懂為什麼要對一檔節目如此嚴格,為什麼要對這些醫學生口誅筆伐,他們隻是受邀參與了一檔節目,卻無端要承受頗多惡意的指責,什麼叫網絡暴力,難道隻有害死人了才叫網絡暴力嗎?難道嚴重影響别人心情就不算網暴了嗎?
而且此類現象這幾年愈發嚴重,仿佛素人參加了一檔綜藝就是網紅了、明星了,就理所應當承受公衆的評判,可事實真的如此嗎?結束錄制後,他們依然是律師,他們依然是研究生,他們依然會去讀博,他們依然會去醫院實習,當他們的生活回到原本的軌迹,我們這些看客再追着不放似乎就變得可笑,想起曾因為激動而敲下的罵人的彈幕,應該會為自己的行為感到不恥吧。
偏了,話說回來,醫學生有多苦呢?
我們這些外行說一千道一萬也無法真正體會。藍色生死戀都是笑談了,年年期末賽高考也是老話了,就拿我閨蜜的男朋友來說,他是學醫的,他總有開不完的騰訊會議,期末考要背很龐大的題庫,還要搞什麼組會,要麼就是線上考試啥的,每次我們一幫小夥伴出去玩,他總有事要忙,似乎很少有完全空閑的時間。他考的是八年制的醫科大學,之後還要考博(可能會去國外),聽他說規培似乎還要交錢,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種實習還給錢那種。他真的是要讀十幾年的書,而我明年就要工作了。
看看劉暢就知道了,面試的時候多漂亮一個小姐姐,後面熬大夜,整個人憔悴成啥了,面色毫無光澤,妝也不化了,黑眼圈重的很,對比也太慘烈了。
聽到吳磊說“那豈不是要把大學讀三遍”的時候我已經感到崩潰了,可這就是成為一名醫生的必經之路。當他們博士畢業之後,從“醫學生“到”醫生“,僅一字之差,卻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從一個職級到下一個職級,至少需要五年,我想這也是我們去挂門診時看的大夫年紀都不小了的原因吧。
李不言去臨床幹了一年就胖了50斤,他說壓力太大了,就暴飲暴食,實在受不了了,才去做了科研,但發現科研也太苦,于是又轉來繼續做臨床,如果我們是boss,我想聽完他的描述一定會覺得他是一個沒有定力、畏懼困難、缺乏毅力的人,但這一切又是如此真實,醫學生的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吃得了的,不論是科研還是臨床,都需要強大的内心和學習能力。
“都學了那麼多年了,不幹醫生感覺太虧了。”是啊,已經在這條路上走了那麼多年了,不繼續走下去,總覺得對不起從前那個辛苦學習的自己。——或許這也是很多的醫學生想要放棄時支撐自己走下去的動力吧。
但我相信,在他的内心深處,一定是對醫學、對做醫生有着追求和信仰的。
“唯有熱愛,可抵漫長歲月”,如果不是熱愛,我實在想不到别的理由,可以支撐一個人走過如此漫長的求學之路,可以支撐一個人在臨床接受不斷的曆練和捶打後仍不放棄,可以支撐一個人在高壓和疲憊的狀态下依然翻開書本挑燈夜讀。
我們不能既要,又要,還要。我們想看醫學,節目組就真的拍了醫學,我知道節目組确實有不專業的地方,參加節目的素人也确實有不成熟的地方,但我們都是普通人不是嗎?說到底,不過是看客,我想,隻要從節目中獲得一點點動力、一點點收獲、一點點安慰,都是值得的。至少通過這檔節目,讓更多人了解到了醫生這個行業的不易,讓大衆對醫護多了一份敬畏心,多了一份理解,這已經很好了不是嗎?
最後,想用陶勇醫生在節目中說的話結尾:“其實醫學它是一個很特殊的學科,在這個過程中跟人打交道,有對生死的看法,對善惡的看法,還有人性的方方面面,以及社會的各個平衡,醫學其實是一個可以源源不斷的汲取到能量的一個學科。”
已經下單陶勇醫生的《目光》了,讀完後會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