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需要從三個角度評價:一是作為柯南劇場版本身的本格推理;二是對福爾摩斯探案的緻敬;三是在社會派方面的改良主義階級調和思想。

推理方面,本片是創新性的遊戲世界内外雙重謎案,遊戲内的推理其實并沒有我以前認為的那麼差,雖然沒有縱貫整個故事的大解謎,但分布全片的即時解謎性質的小推理也确實不失精妙,撲克牌俱樂部的推理密度較高,出現了莫蘭出老千、莫裡亞蒂的酒、真正的莫裡亞蒂這些推理情節,還有通過戒指找出開膛手傑克的推理,關于“諾亞方舟”借用諸星秀樹的數據參與遊戲這條伏線也留下了不少伏筆,“倒走的指針”這條線索最為巧妙。相比起來,遊戲外的樫村命案的推理反而相當拉跨,因此要扣一星。

遊戲内的推理,前面說到都是即時性質的大量小推理,遊戲内的故事首要亦非推理,而是一個緻敬福爾摩斯探案的故事。遊戲内的世界,由雷斯垂德的名字的出現、房東哈德森太太的登場揭開其作為福爾摩斯故事世界的一角,福爾摩斯與華生的缺席吊足了福迷觀衆的胃口,為了解釋福華的缺席而提出遊戲故事發生在《巴斯克維爾的獵犬》的時間段,還有哈德森太太誤認孩子們為貝克街小分隊的情節可看出本片真是緻敬到了細節處。從牌館的劇情開始,莫蘭、莫裡亞蒂、艾琳艾德勒等柯南道爾筆下的角色悉數登場,前述提到的牌館劇情中的推理其實也都與福爾摩斯原著息息相關,而柯南在與莫裡亞蒂、艾琳艾德勒告别時說的話是本片對福爾摩斯探案最精彩的緻敬之一,而最後的列車場景中福爾摩斯的“不可能”的登場直接将本片對福爾摩斯探案的緻敬拉到頂峰。除了艾琳艾德勒與福爾摩斯的關系被魔改以外,本片真是一部對福爾摩斯的絕佳緻敬作。同時,本片把現實中的“開膛手傑克”案寫進福爾摩斯的世界竟毫無違和。本片或許是很多人的福學啟蒙吧,在讀過福爾摩斯之前,我甚至以為柯南道爾也寫過開膛手傑克。另外,在“緻敬”這點上,本片又讓我聯想到後來的《萬聖節的新娘》,本片是對福爾摩斯探案的緻敬,《萬聖節的新娘》則是對《震動警視廳 1200萬人質》的緻敬,而在緻敬手法上,兩部劇場版都很相似,都是挑出原著的經典元素展開故事,甚至把故事與被緻敬的作品的時間線嫁接起來,都是相當出色的緻敬。

以上都是對本片的贊譽,既然誇完了接下來就是批判環節了。其實這事我一直在叨叨,現在要給一個完整的說法。

相信有很多人是因央視新聞引用了本片中灰原哀談論日本世襲制度的片段,而将本片吹捧為一部宣揚左翼思想的作品,而後“諾亞方舟”劫持孩子們時的宣言更顯激進。然而考慮到後面的情節,這種吹捧實屬可笑。在故事的最後,“諾亞方舟”被指出“你無法讓自己變得冷酷無情”,其真實目的是為了讓這些孩子們得到鍛煉、甚至隻是為了跟孩子們一起玩,這些動機的抛出一一将原本的“左翼”色彩擊得粉碎——真正的”諾亞方舟“,根本就是個充滿幼稚性與軟弱性的改良主義者。有人會說,”諾亞方舟“隻是個孩子,但我要說,這個故事終究是個成年人寫出的故事,即使是以孩子演繹的故事,表達的依然是來自一個成年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事實上,此前我僅僅想到這一步,”諾亞方舟“動機的反轉,或許仍可以歸因為柯南劇場版的題材限制,并且還是有人因此仍将本片視為左翼電影——但這個可能性,現在在我看來也不存在了。我們再回頭看看遊戲中的情節,進入倫敦世界的這些孩子們,根本就是兩個階級:少年偵探團是下層階級,官富二代們是上層階級,而他們在遊戲中完全是一種合作的關系,這更印證了本片的中心思想從根子上就是階級合作思想。從片中的解釋說,或許”諾亞方舟“從一開始就是那個動機,但在我看來,編劇的想法或許是,原本屬于官富二代的遊戲,在少年偵探團這些來自下層階級的孩子們的加入後,出現了來自兩個階級的孩子們相互合作的景象,看到這一幕,原本主張鬥争的”諾亞方舟“也逐漸受到”感化“,倒向改良主義。其實從一開始就可以看出本片的立場就是反對”鬥争“了:綁架一幫孩子揚言要抹殺掉,在本片中完全是反派的定位,恐怕連波波殺都要驚呼一句”有點極端“,這還真符合一些人對左的恐怖想象。如此一部反對鬥争、宣揚階級調和的大毒草,竟被當作左翼作品吹捧,實屬搞笑。當然,對本片宣揚的思想認可與否,不同觀衆會有不同選擇,我也有我自己的選擇,但最起碼,還是應該搞清楚本片宣揚的究竟是什麼。如果你從社會派層面上喜歡本片,請确保你并不支持鬥争。

但社會派畢竟不是本片的全部,以前我因此給本片扣了很多星,但現在我決定隻扣一星。綜上,本片一共扣兩星,餘三星,實際上也算是不錯的評價。

另外,灰原哀也提出身處VR世界的人其實并不自由的觀點,我最近也聽說過來自劉慈欣的類似的觀點,我還挺認同的。科幻作品,或許還是應該面向星辰大海吧。

今天似乎是福迷公認的福爾摩斯生日,雖然我并不是福迷,但也謹以本長評表達我作為一名推理愛好者對福爾摩斯的緻敬。本來還想擺爛拖到明天再寫,但想到今天是福爾摩斯的生日還是抓緊寫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