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在奧斯陸看了這部電影。影片裡,不同的人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痛苦,唯獨女主的父親 Gustav 似乎毫無所動。

當爹的容錯率已經很高了,更不用說是一位有才華的爹。

在他看來,撫養孩子不是義務,而是手段。他利用小女兒參演完自己的電影後便徹底消失了十幾年,讓她經曆了“從天堂到地獄”的情感崩塌。

“為什麼要選擇消失?”他的大女兒問他。

“因為照顧孩子會耽誤自己的事業。”他說。

可諷刺的是,他在拍完小女兒參演的這部電影之後,也沒有任何新的作品。

親情是改變不了他的,隻有死亡可能。

看着自己年老體衰,自己身邊一個個老夥伴也快站不穩了,他便想完成自己“最後的作品”——寫一部以他母親為藍本的劇本(盡管他否認這一點)。

他認定大女兒是這部戲的唯一女主角,即使他從未完整看過她的舞台劇演出。

于是,即便斷聯十幾年,也能厚着臉皮突然出現在家庭聚會上,試圖扮演一些”爹的角色“。

雖然被拒絕了,他還有好萊塢女星。

拍攝進度雖然不順利,但依然推進着。他依舊強硬、專橫。但最終壓垮他的,可能是那位女星決定退出。

然而,大女兒在小女兒“強塞”劇本之後,被其中的内容打動,最終決定接演。因為她覺得,他“懂”她。

老登一生來去自如,靠着才華和名氣,他暴躁的脾氣被反複包容。他躺在病床上還可以調戲小護士;需要人時,能回頭找那個曾被他傷害的小女兒來幫他做劇本調研,找那個曾被他辜負的大女兒做女主角,甚至找剛剛見面的外孫來演劇中的小男主。

已經很難看出導演是否在進行某種高級諷刺。

那些傷害别人的人可以一次又一次出現,甚至提出更過分的要求,而被傷害的人,卻選擇陷入糾結、痛苦,最終原諒。

也許人類就是如此脆弱——相比堅持對立,和解來得更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