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以為第二季就會展開Germanicus(日耳曼尼庫斯)公元14年至16年的複仇戰役,結果第二季卻選擇了條頓堡森林會戰後一年Tiberius(提比略)經略萊茵河防線這段時間作為背景。劇本故事和曆史也是大相徑庭。當第一集給了羅馬軍營全景的時候我就想不會編劇真的要讓日耳曼蠻子攻破羅馬大營吧,結果還真是如此。我頓時對全劇的這個高潮無語了。
曆史上Tiberius在公元10年,瓦盧斯的三個軍團被殲的1年後,受命萊茵河防務,防止勝利的日耳曼部落乘虛渡過萊茵河劫掠高盧。從公元10年至公元12年,Tiberius主要以防守為主,隻對萊茵河東岸進行過一些懲罰性的讨伐作戰。而且在此期間,羅馬依然有幾個忠于她的部落,比如北方的Frisi,可以給羅馬軍團提供輔助兵。反抗的Cherusci和其它同盟部落也沒有敢于直接侵犯萊茵河西岸。可能劇組是想把真正的高潮,日耳曼尼庫斯帶8個軍團奪回兩個鷹旗的戰役放在第三季吧,但是又要讓本季略微平淡的故事有些波瀾,結果參雜了各種各樣的調味料,混合起來味道卻适得其反。
本劇有幾個曆史上非常有戲劇性的角色,Flavus。他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和Arminius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另外一位是Marcomanni的酋長Marbod(Marboduus),他也是真實存在,同為日耳曼部族,但卻是Arminius的敵人。再加上本季新出場的提比略,日耳曼尼庫斯,上一季Arminius的對頭Segestes,本來能很好利用的幾個角色在劇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我原本很期待Flavus的表現,以及他和Arminius的對手戲。因為Flavus在塔西佗評價可是對羅馬很忠誠的人,而且和其兄長有一段很有名的隔河論戰。塔西佗的書中隻有論戰的大緻框架,沒有完整的篇章,這給現在的創作者很大的空間。但是在劇中,Flavus被安排成了一個滿腦子隻想向兄長複仇的簡單人物,而且莫名還是Marbod的男情人。更讓我詫異的是他竟然在最後一集莫名領了便當,也就是說之後不可能再出現了。我所有的期待頓時落了空。一個蠻族的忠誠不可能隻用複仇和同性戀支撐起來。“落後”民族對“先進”文明的忠誠感本來是一個很深刻的話題,而且在我們的時代也不乏其例,可惜編劇(估計就是那三位creators吧,兩季都是這三個人)沒有一點碰觸這個深刻的話題。
Marbod這個角色本來也可以展開另一個深刻的話題。“在強大的敵人面前,弱小一方應該抱團抵抗,還是為了自身的生存而獨善其身”。這個話題在這季的前幾集還略有展開,Marbod在Thing(部落大會)上反對Arminius和羅馬作對的演講算是開了一個好頭,可惜後面突然劇情急轉直下,在一些角色奇怪的互動下,他妻子的死讓他站在了Arminius一邊。一個有價值的線一下被毀了,還顯得他妻子的死是被刻意安排的。(和Flavus同性愛情很突兀,而且也沒有讓人覺得他們之間有多深的感情)。
日耳曼尼庫斯本身是一非常受羅馬士兵歡迎的角色,是一個很有領袖魅力的人。因此奧古斯都安排提比略為自己接班人的前提就是要他收養日耳曼尼庫斯。也就是說日耳曼尼庫斯是奧古斯都安排好的提比略的繼位者。公元10年,奧古斯都依然在世的時候提比略不可能對日耳曼尼庫斯頤指氣使,而日耳曼尼庫斯也不太可能對未來的皇帝表示出傲慢态度。劇中的日耳曼尼庫斯完全劣化了,他魯莽、殘忍而且還喜愛娼妓。而他和Dido(劇中黑女人,Folkwin的妻子)之間的仇恨也不清不楚。且不說迦太基人是不是黑人,迦太基那時候已經被羅馬征服有150年之久,已然是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50多年前凱撒都重建了迦太基城。日耳曼尼庫斯在那裡殺個迦太基鐵匠是什麼意思?完全無法理解。日耳曼尼庫斯的劣化隻是為了和提比略作俗套的戲劇反差。
Thusnelda、Arnimius以及Folkwin的三角關系是第一季就設定好的。但在第二季這條線完全鋪展不開,随着Folkwin的死也戛然而止。Thusnelda可以為了一個突然出現的Arminius的兒子Gaius而和Arminius吵架。這種現代式的夫妻矛盾安在交通不變,地理知識匮乏的古代有些滑稽,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之後她态度又莫名轉變,願意和Arnimius滾床單,而且,她竟然還能再Folkwin面前平靜的說出他是她最親近的人,面對Folkwin靈魂質問“Do you love him?”她又點了頭。這樣的狗血劇情讓Thusnelda的人設完全崩塌,變得十分另類。
從情感上來說,除了上文的Thusnelda三主角之外,其它唐突的地方也有很多。劇中Arminius第一次和Flavus相見時候全然沒有感受到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拔劍相向是那麼輕松甚至有些愉悅。Folkwin在Dido消失之後一點也沒有顯示出着急,反而很高興地給Thusnelda帶路。
劇組創造的兩個非曆史人物Gaius和Dido也沒有給全劇帶來什麼張力和推動力,反而顯得非常空洞。Dido更像是劇中劫營以及綁架日耳曼尼庫斯的工具人。也不知道為什麼劇組一開始就要起一個Arminius被抓的高調,讓之後的劇情都顯得有些别扭。而Gaius的反複橫跳也讓人大跌眼鏡。Gaius理應和Flavus合并成一個矛盾的主體,因為他們本質上是站在矛盾的同一邊,卻刻意被分成了蒼白的兩個人。
最後,劇組匆忙發了好幾個便當,急急送走了Flavus和Folkwin,以及Segestes。而且強行曆史束股把Thusnelda和她的兒子Thumelicus送到羅馬人的手裡……
我想如果把全劇的框架做成Arminius聯合下的Cherusci、Marci、Chatti集團,Marbod、Segestes中立或投降集團,以及羅馬和她的同盟日耳曼部落集團他們三方鬥争,加上集團内部的互動,深刻讨論一下什麼是文明而什麼是野蠻,以及文明皈依者的心理,這樣的故事會更深刻更有趣一些。而看似可能會缺乏的動作戲完全可以着眼羅馬軍團在公元10年到12年間的一系列殘酷的讨伐劫掠作戰。這些作戰帶來的憤怒、惶恐、反抗都可以推動劇情的發展,而不需要一個曆史上從來沒有過的攻取羅馬軍營的高潮來收尾。
P.S. 本季的盔甲相比于第一季劣質了很多,羅馬的頭盔和環片甲看上去像劣質薄鐵皮,不知道是不是劇組沒錢了,但是第一季的道具去哪裡了呢?此外盔甲穿着和沒穿一樣是很多影視劇的通病了。盔甲如果不能給肉搏方帶來優勢還要着甲幹什麼。羅馬士兵短兵相接時大盾的消失也讓人摸不着頭腦。最後,“羅馬人”實在吃得太好,劇中胖子實在是太多(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