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集的標題是「烏托邦」,編劇其實知道現實世界可能更加殘酷,坤伯可能永遠不會承認錯誤道歉,又銘也很難僅憑道歉走過傷痛,然後高張永遠袖手旁觀到老,兩個小孩有很大機率淪為底層,亦森很長很長時間走不出妻離子散之痛,政光被罷免後政治生涯告終......想到這些現實更高概率發生的世界線,喜歡編劇在最後一集給所有角色都添了一絲溫暖在劇中讓善開始轉動,觀眾在最後可以稍釋然地跟角色道別,但標題又狡黠地告訴我們這可能隻是「烏托邦」的結局。其實我們也知道現實很難那麼好,但隻要你對角色最後的烏托邦結局有一絲希盼,就在心中種下了牛荷說的「那怕隻有一絲絲都不應該放棄,社會與善的距離靠近的火種」,那麼當身邊有人在向惡墜落時,每一個每一個人疊加,社會防護網就有可能真正接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