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劉科長怎麼确定姚會拿着假槍去威脅李超,并開槍?尤其是在已經恐吓過廠長兒子并失敗,他哥警告他不要再動槍的前提下?最關鍵的一點是,他怎麼确定姚會開槍?如果以上都無法确定,那他大概率不會把時間精力浪費在做一把完全一模一樣的假槍上。他隻需要激起兩者矛盾即可,不需要身涉險境,反正姚會去找李超對峙,他們大概率會有肢體沖突,然後劉再補刀就行。

二是姚拿假槍找李超對峙的行事邏輯。如果他是莽撞的毛頭小子,想着殺了老東西了事,那他應該尋找一把緻命武器,比如鋼管,比如木棒,比如刀。如果他隻是想恐吓李超讓他不要把媽媽哥哥劃到下崗名單裡,他不應該開槍。假槍的唯一威懾力就在沒有開槍的時候。一旦開槍,李超會更肆無忌憚地嘲笑他、欺壓他們,甚至會報警抓姚。
不要說姚還是個青年,腦子不好使,遇事沖動。請注意:他并不是随身攜槍,所以不存在大腦空白沖動開槍。他在接到消息之後,先回家找槍,然後再去河灘和李超對峙。這個過程中他是有思考的。狂怒的人不會隻帶着玩具槍和十惡不赦的惡霸對峙!

編劇為了讓複雜的陷害計謀成立,忽略了基本的人物行為邏輯,導緻先射箭後畫靶的可笑錯誤。這個陷害故事本來可以與槍無關、與撞針無關,隻是一個坐山觀虎鬥的故事,但是編劇既要又要,既要陷害成立,又要姚是清白大男孩,劇本就變得漏洞百出。

還有張向陽,他不應該是黑警麼?哪有那麼巧的巧合?杜湘東一查就查到逃犯在哪個煤礦?煤礦老闆認識手下所有工人?杜湘東去的當天,煤礦就恰好塌方,也恰好選在那天滅口?這些都像是預定好了,要在杜湘東面前演一出“嫌犯死亡,追查沒有意義”的大戲。後面張向陽的一些鏡頭也在暗示他不僅被廠長收買,也在試圖收買杜湘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