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小學的時候,有一個周末,我和小夥伴約在學校門口小賣部玩。那時有種很流行的戳洞洞闆遊戲,你給他一毛錢,就可以随便選個小洞洞戳,看看裡面有沒有什麼獎品,類似于開盲盒和刮彩票。我到現在還記得我給他那一毛錢時的心理活動,我心想,這是賭博!都是騙錢的,我以後不能再玩了!下一秒,我就開出了“一等獎”,“我的天呐,這居然是真的!”攤主說我很幸運,給了我一張光盤,上面寫了《天書奇潭(上)》。我趕緊跑回家,坐在地上,看得如癡如醉,它也成為了我童年最喜歡的動畫電影。
對那時的我來說,不懂别的,沒那些彎彎繞繞,就是好看。故事好看,蛋生好看,狐狸好看,尤其粉紅色的小狐女最好看。以我當時的早熟程度,我已經可以識别出這是故事裡标準的狐狸精和壞女人。可是她真的好漂亮好美啊,簡直就是我夢中的少女。銀月般的圓臉盤,烏黑的盤發,桃紅的鬓花,婀娜多姿的身段,“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今天又重新看了一遍,還是為我們胡媚兒的顔值打call。這個角色塑造得太成功了。其實三隻狐狸我都喜歡,我終于可以大聲地說出來了!小時候覺得自己喜歡狐狸精是件很羞恥很奇怪的事。整個電影每個角色都是用了心的,包括山水國畫背景,加入清明上河圖的市井氣,特别有民族味,而講故事的人又是用現代的包容的态度去對待它的。比如讓人津津樂道的狐狸跳舞片段。我小時候就不懂什麼融合東南亞風情,我就單純覺得“哇!太酷了吧!太好玩了吧!”手段再複雜,還是要回歸到最本質的初心來。又或者說,最高級的技巧是情感。
不僅好看,還有趣幽默,實在難得。奇奇怪怪的大尺度的惡趣味的現代的傳統的,葷素不忌,全都一盤端上來,而且還整合得特别優雅。比如縣太爺的十幾個爸爸依次跳出來,我甚至想這不就是鬼畜嗎哈哈。幽默,不說教,太難得了。我最讨厭别人高高在上,指手畫腳,讨厭父權文化。
這次在電影院看,尤其聽了一下背景聲。也特有意思,比如寺廟的片段,鳥叫聲不絕于耳,左邊右邊,立體環繞。在狐狸偷天書的片段,有狼嚎襯托氣氛,很吓人。看片尾的紀錄片,重制版應該也是重新錄了一下配音的,總之各方面都很有誠意。
配合了解的背景(原本由BBC與上影共同合作的這部電影,由于BBC撤資,隻能我們獨立上映),因此我着重看了一下一些由于原劇本太大尺度後期重新修改的戲。比如躲雨入寺段落,狐女去喊門,小和尚一見到美女就兩眼發直,舌頭卻滴溜溜轉,口水都快流出來了。又如狐女跪在佛前,小和尚向她讨香火錢(原劇本應該是求歡)的段落,分鏡頭畫的那叫一個漂亮。畫面從莊重威嚴的大殿和佛像開始,慢慢推向一個小小的粉色女孩,匍匐跪在蒲團上,再帶到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醜和尚。之後的全景畫面總是對稱的,我覺得是特意用這種規整嚴密的構圖諷刺襯托這裡不該發生的情欲,尤其是視角從兩尊大佛中間望去的畫面,小和尚和胡媚兒竊竊私語,那種禁欲又充滿情欲的氛圍,簡直讓中國古代相當一部分關于寺廟的小黃書有了畫面。老和尚和小和尚争歡打架的畫面據說參考的是王熙鳳毒設相思局,真的自己腦補劇情直呼精彩!最後這場争歡鬧劇以小和尚被丢進井裡結束,畫面又是全景鏡頭,安靜祥和的古寺睡了。我覺得導演團隊對這段小插曲的處理并不是批判性的,是帶着點幽默辛辣的諷刺。
學到了本領之後,該如何選擇?
電影裡呈現了兩種對立面。小蛋生學法術幫助百姓,鬥蝗蟲,降天雨,鬥妖精,幫助百姓拿回自己的财物。而三隻狐狸除了一開始未學法術的坑蒙拐騙,後來學了之後,竟然一路高升,做了縣令府尹乃至皇上的座上賓,學了一身好本事,然後用來讨好當權者。我莫名聯想到“竊鈎者誅 竊國者侯”等等一些亂七八糟的。其實,我還有個疑惑。小蛋生不也是從天鵝蛋裡生出來的,沒爹沒娘的,怎麼他就天生知善惡,能分辨呢?怎麼人家狐狸叫妖狐,蛋生他偷學就不叫“妖蛋”?從天庭的角度來看應該是沒有分别吧。不過,人物角色的确是符号化了一些,這似乎也是制作團隊刻意而為,使得整個故事簡潔明快。至于大家稱袁公是盜火的普羅米修斯,我總感覺這個形容哪裡不對勁。
片尾導演說了一句,“不重複别人,不重複自己”。樸實的話,痛苦的體驗,感人的執着。很久以前,我也這麼想,後來忘了,今天又想起來了。有些感受,可能被生活的瑣事掩蓋,但突然有一天,它還是要回到這裡。因為這是你發自内心所渴望的,宇宙都将被你吸引。(插一則奇怪的想法,所有魔法是不是都是廣泛的具象的複雜的吸引力法則,念着專屬咒語,奇迹自現。)
回到那個午後,我看完《天書奇譚(上)》,就一直惦念着下是什麼。當時家裡還沒電腦,久而久之也就忘了。後來,我上網搜索才發現,天書奇譚沒有下集。但的确也很多網友和我有一樣的記憶,以為我們隻看了上集。很奇妙,也許有一天“下”将有人續寫,在某一個熟睡的夢裡,在日複一日卻不重複的生活中。它可能不以《天書奇譚》的模樣出現,但一定會有下一部令人驚歎的民族的中國動畫長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