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播以來,其實心裡一直在關注,擔心着那些個畫面不太理想,随之看到大家好評如潮的時候終于放下這顆懸着的心,感謝制片老師們的認可,以及緊密安排;還有剪輯大佬的節奏把控,故事呈現很舒服。

大家好,我是攝影師William,很榮幸參與到《不止考古·我與三星堆》紀錄片的拍攝中來,當接到制片方邀請的時候,就去扒了三星堆的紀錄片,當看到央視團隊制作出來的紀錄片,感覺它的文化高度,已經超出了我的認知,感覺咋拍也會有些緊張,無法勝任。但是了解下來,我們拍攝講的是人物故事的時候,心有點稍微的傾斜,畢竟對于人我還是有幾個小技巧的,後面有時間會分享給大家。

八月初收到的拍攝邀請,比前面團隊晚了大半年吧,原先的隊伍在北京,我是上海受邀前往成都廣漢參與到正片拍攝,可能我也是想參觀老師們的操作間,想知道這些文物經曆哪些工序才修立起來的,立馬就答應了。

...
在補錄一些采訪和前宣傳

可能因為職業原因,感覺每天的拍攝都有新鮮感,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在裡面,不知道今天又會出土什麼,明天給我們帶來多大的沖擊,後天又會發生什麼故事;當老師們一點點掀開塵土時候,看到這些古人留下來的文物,情不自禁的說出了國粹。

在第五集裡黎老師的部分段落裡,有個實驗部分是需要情景再現,但由于考古太燒錢了(确确實實在燒),導演和制片都給到壓力,就意識到這不是簡簡單單的一次實驗,而是一次跨躍性的交流,這次拍攝不能漏掉任何細節;作為職業,還好前期做了些畫面的參考以及拍攝時會遇到哪些問題的考量,現場還是在掌控之中,因為這是《不止考古·我與三星堆》紀錄片,不是專題片,不能用誇張的手法去呈現這些内容,必須貼近真實,要給到觀衆最真實的感受。

以下是我們當時提出的拍攝思路:調度、美術、燈光、服化

1,人物服裝要貼合,野外試驗,也就是他們平常的衣服,因為這是焚燒實驗,難免會有插曲,黎老師是帶着學生做實驗,不能是發表演講的服裝,而是跟前面生活中的衣服緊密聯系,适合下坑的衣服。

...
帥氣的黎老師

2,現場的工作人員限制,當時駐紮在三星堆的拍攝團隊就超過了三個,導演團隊期前也遇到跟其他團隊的人一起合拍實驗過程,由于有些因素影響,給到觀衆的畫面并不少是很理想,因為當時拍攝的時候,還有别的工作人一起在工作,極有可能會串場,而且火焰的大小也會波及無辜,避免事故發生,所以必須限制。

...
當時火焰超級大

3,拿來焚燒的道具和場地,場地可以再利用,但是箱子隻有一個,也就是現在隻有一次機會;材料的多少,決定了火焰的大小,因為那一個木材造出來的箱子是花重金打造松木闆材,黃連木雖燒不起,但平替的松木也很貴,還得1比1複刻的6号坑裡的大小,這成本不小了;以及箱子上面塗抹朱砂的厚度,那成本就起飛了。無法預料燒出來是個什麼樣的效果,但是木材決定了我現場使用燈光的多少。

4,現場燈光環境模拟,提前一天抵達堪景,當看到坑的深度同時,就把前面預想的一些畫面給否了,火焰高度和坑璧不是一個概念。于是做出第二個方案,打出月亮底子光,卻被現場難住了,老師準備的土坑在祭祀坑周圍,也就是在圍牆裡,吊車是不可能到的,隻能找到一處制高點,選擇在上面挂了一個1200d的球燈,面光再用低色溫的布燈代替,可是當火燒起來,那個布燈就得減弱,但是火焰散去的時候,還得需要模拟火焰,給人物足夠的面光,不然拍起來像是恐怖片;然後最遠的地方的樹選擇了一個600d作為一個環境光打在了樹上,讓畫面看起來更通透,讓前景和後景反差不能太大,營造一下整體的氛圍感。

...

5,攝影機、現場人員走位、光位的調度,紀錄片沒有預演,隻能告訴現場的人員的固定活動範圍,不能随意走出光線位置,而且光位要随着人員的走動去發生一些細小的變化,不能大幅移動,大幅移動光位這會給觀衆帶來視覺錯亂。紀錄片片場幾乎是少動燈,攝影師多找角度來進行拍攝。

由于坑的深度感人,無法近距離給到類似于微距的特寫,使得畫面丢失了層次;而當火光起來時,火焰産生的溫度無法讓攝影師靠近,導緻了讓我們無法看到更明顯的一些化學反應,為現場唯一纰漏的過失。

紀錄片它不同于影視劇拍攝的是:第一,沒有演員,大家都是真實存在的。第二,沒有起伏有落伏,沒有規定我這一個鏡頭這個老師隻做什麼動作,或者說我隻要那一個動作。第三,人物現場自由度極高,沒有跟主角生活過的人,你是無法預料到主人公的下一個動作或者是眼神,全靠攝影師的敏銳性。第四,很多情況下是全靠天光,這時攝影師要學會自己去尋找叙事光位。

當拍完這個片子之後,我想發了個朋友圈,由于信息保密,就在祭祀坑上方有片雲,就拍下來了

...

就有個同學私聊我說:“你看到了我們接觸不到的事物”;我告訴他說:“該去三星堆博物館走一走呀!我看到的都是帶土的,你看到的都是高大上的”;“人生兩大事,一個摸長城,二個聞三星堆”;作為一個遊客的自己看到三星堆的第一眼的時候,理科思維就直接想問這模具得多大才能澆灌成型??滿臉的問号~!這幾千年前我們就這麼厲害了!當拍攝進行的時候,就在思考一個問題,不能隻跟我的夥伴一起欣賞這些,而是需要帶着疑問,去為你們的眼睛去捕捉這些事物的全方位細節。

上次感悟在《人生第一次》紀錄片拍攝過程中感受到“紀錄片最好的畫面都在關機以後”,依稀記得好幾個生動的情節沒拍攝到,再讓其複述的時候,味道都變了。但在這個片子裡,現場不再是那麼紊亂,我感受到我的進步。幸運的是,能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還能遇到這麼牛的黎老師,人生有太多不确定性因素,誰知道我接下來将會在哪部片子裡去感受他們的生活?

不止考古,更有可愛的人、可敬的精神、可感的故事……

...
醜圖鎮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