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于超出預期 笑的同時還能讓人思考一下的好作品 起碼帶給我幾點思考

第一 馬成鋼一直想讓馬繼業考清北 但他推着輪椅上的馬繼業時候說上清北是他自己年輕時未完成的夢想 看似對孩子無私的培養裡也總是非主觀的 不自覺的摻雜了點自私 教育裡面無私和自私的邊界究竟在哪裡? 有多少是為孩子 有多少是為自己?

第二 為了培養家族接班人扼殺了馬繼業搞體育的夢想 馬繼業叛逆的高分上體育大學 馬成剛覺得這個号又“廢了” 但馬繼業卻看起來更快樂 到底是把孩子培養的“優秀”但不能按自己的夢想活更好 還是讓孩子追尋自己的夢想但沒那麼“優秀”更好

第三 馬成剛刻意營造的“苦難童年”究竟對于馬繼業成長的“優秀”起到幾成效果?家裡表面上窮困潦倒 其實暗地裡是投入海量資源保駕護航 一級廚師做營養餐 最頂級教師團隊量身培養 外教情景模拟式交流 有成功經驗的父母全天候環繞式監控

沒有這些用錢鋪路的巨量資源 單單是艱苦的環境裡生活 馬繼業還能否成長的這麼優秀?導演已經給出了他的答案 馬繼業跟主任諷刺的對話:我出生于普通家庭 卻成長的品學兼優 英俊健碩 多才多藝 你不覺得奇怪嗎?

第四 導演是在批判馬成剛的教育方式錯誤嗎?不全是 電影前段也諷刺了姥爺姥姥放縱式的溺愛教育 把小馬繼業養成了個胖子 那麼馬繼業高考707分 品學兼優 遇到逆境能想到對策拜托 證明了馬成剛的教育是正确的嗎? 導演用字幕和結尾給出了答案:考707分的是馬成剛培養的合格接棒人馬繼業 上體育大學的是選擇自己夢想的少年“牛牛”

是的 也許馬繼業從心理上算是“分裂”成了兩個人 這就是馬成剛用極端方式把馬繼業打造優秀帶來的“後遺症” 撿瓶子就是這病遺留的最輕微症狀 我想管這種後遺症叫“馬繼業症候群”也許我們每個人都程度不同的患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