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及其一家的口音确實是有些出戲,但也是能讓我時刻感受到這是華人拍的電影。總體上我還是喜歡的,導演有在客觀地呈現一些事實、用心地講了一個真情實感的故事。還有音樂。

在中國很多地方都存在着這樣密集的沒什麼美感的建築,比如我所成長起來的縣城,是很多個正在發展的城鄉結合部式的縣城的縮影。關于中西文化價值觀的碰撞......看到這個片名和簡介的時候心裡就咯噔了一下在想要不要告訴呢,沒有統一标準的答案,贊同一個影評說的,确實是要考慮患者這個人的心理素質承受能力的因素。如果是我,我還是想知道的,但不會想進醫院折騰了。

我的姥姥姥爺去世的很早,在我上小學前就走了,我對他們都沒什麼印象,想起來也隻有姥姥那團白花花的頭發會在眼前晃一晃。

爺爺在我11歲的時候走了,我很想他,想和他一起下象棋喝茶逛早市散步靜靜地坐着。我挺佩服他的堅毅、也喜歡他的寡言務實。

我奶奶去年走了,走得很快,在我家突發心梗,我的心情很複雜。她在五十歲左右因為拔牙牽扯到了視神經,應該是我出生前幾年就失明了。我爸帶她去了北京最好的眼科醫院看也無用。然後她對生活的态度開始慢慢變得悲觀,爺爺走後更是失去了精神支柱一樣,被我爸、小姑、大爺三家輪流照顧着。

和電影裡一樣,奶奶和我媽一直有矛盾,而我爸媽本來在我三四年級後就開始了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然後冷戰短則一周長則一個月的模式,奶奶每年來到我們家都是冬天,她與媽媽的矛盾隻會讓我家家庭氛圍雪上加霜,所以我并不期盼着她的到來,甚至還有些怨恨。她挺關心我,我如果在她旁邊她就會跟我絮叨些安全啊穿衣保暖吃飯營養啊的事情,壓歲錢每年也少不了。大部分時候我都是比較敷衍地應付過去。

其實我讨厭在這個家裡又多出一個關注我的人,因為父母之間不愛彼此具體情況比較複雜就不贅述了,更多的關注都壓在我身上,我又是獨生女,經常會感到壓力。初中有段時間被壓得中度抑郁了也有家庭這個原因。除了奶奶和我媽的矛盾,還有我也對奶奶小心眼的性格和任性的處事方式和經常咒罵抱怨自己怎麼還活着拖累大家應該去找爺爺了的生活态度喜歡不起來。

但是我也一直很矛盾,我覺得她失明是可憐的,我理解她,我知道她失明前性格比現在好一些,我很同情她,但我還是說服不了自己喜歡她去真正的關心她耐心地不找借口離開地聽她講話。而她一直對我很關心且以為我也很關心她(我不表現得關心的話我爸會訓我的),這讓我一直有愧疚感,我始終,在扮演一個假裝孝順的孫女。直到現在我還是在懷疑自責自己是不是太冷漠冷血了。

西方認為生命是屬于個人的,東方人是把生命看做集體的,家庭、社會

在她去世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一些悲傷,但不多,更多的是舒了一口氣的釋然。奶奶不用每年都來我家了,還有,奶奶走得很快沒有痛苦,我覺得這是對她的一種解脫,對她在黑暗中煎熬地度過了二十年的一種解脫。

她活着的時候無數次和我爸以及小姑大爺談到她不想活了。她覺得自己很無用隻是在拖累兒女無論他們怎麼勸她都沒有用,甚至前幾年自殺失敗了一次。

但是我爸每次都隻是堅定地說媽你不要再說這種話,我小姑把奶奶過多的安眠藥都藏起來。但我覺得無法決定自己生死的奶奶很可憐,我覺得我爸小姑大爺等其他親戚都是很自私地希望她繼續活着,而奶奶是不是活得開心并不是很明白或者很重要,但我不敢說出來,我隻能默默地想着。

關于人是不是為了自己活着這個問題,我之前說過我可能不想結婚生子,我也不想考公務員因為我知道不适合我,我爸媽就有些生氣,問我難道你就隻為你自己活着嗎?你不考慮我們嗎?你的後代嗎?争論無果,我決定不再提起這個話題,盡量打哈哈繞開,但我自己堅定的一些選擇,我正在堅定着,或許有一天時間會證明,或許不會,但我對想清楚了的選擇不後悔。

影片裡說到中國葬禮上,衡量你對死者的關心程度的一個重要表現是你有沒有在哭,哭得越大聲越好。至少在我老家那裡,還是這樣的,我覺得挺虛僞的,到底哪些是真心的眼淚,哪些又不是?去年奶奶走的時候,葬禮上,我沒哭,我感受到了一些長久的注視,但我确實哭不出來,甚至是為她感到高興,我覺得她不用再忍受痛苦了,但當然我不能表現出這種高興,我隻能默默地想着。後來幾個無人的時候我哭了,但沒太有那種難過,可能更多的是共情出來的痛苦感和内疚。反正,感受依然是難以名狀的複雜......

我害怕自己老了後變成像她這樣的老人。還有無數個這樣的老人,想體面地去世,不被允許或沒有能力。

我支持安樂死。我希望假如我感到生不如死的時候,我,作為一個成熟的人,可以決定自己的死。但我真的不知道有沒有這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