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象征意義上的“傷痕文學”,而是真實社會會毫不留情地一層層剝掉她的防護。
女主角她是個什麼樣的人?
在片中,她:
窮,做促銷員;
沒根沒底,父親暴力,母親失蹤;
性格散漫、缺愛、情緒化;
會跟剛認識不久的男人發生關系;
抽大麻、裸舞、自稱“模仿非洲的舞蹈”;
消失之後,沒人真的找她、救她、為她說話。
電影包裝她為“神秘而自由”,但現實裡,她就是那種最容易被社會吞掉的“邊緣女性”。
現實中,這樣的女孩會遭遇什麼?
1. 社會标簽會先殺死她:
她的行為會被貼上:精神不正常。不自愛,騷,随便
,不懂分寸,小心被人睡了還以為是真愛。現實不會允許她“任性”或者“模糊”,尤其是當她沒有錢、沒有背景、沒有家庭支撐時。
2. 男人會消費她,而不是保護她:她越“自由”,越容易被男人拿來獵豔;她不設防,不懂保護自己,反而成了最容易“被處理”的人;她可能成為“獵奇的性愛對象”,但從來不會是“值得尊重的關系對象”。
就像片中的Ben,是富有、精英、冷靜的男性,他跟她睡,帶她看“燃燒的溫室”,最終很可能殺了她。
這就是一種社會階層與性别暴力的合謀。
3. 女性群體也很難接住她:
太多人會覺得她“不正常”“惹人嫌”;在現實裡,連女性群體内部對“瘋癫”“不合群”的女孩也不夠寬容;
她在體制外、親密關系外、同伴支持外,三重孤立。
文藝片的遮羞布:浪漫化邊緣,卻不負責
《燃燒》就是這樣,它給了你一張濾鏡:燈光柔美;背景爵士;情節節制;男主“心疼”她;結尾給你一種“男人終于感受到傷痛了”的幻覺。
但你看清本質了嗎??這個女孩,從一開始就注定是“被犧牲”的角色。
結論:現實裡,她不是“燃燒”,而是“被焚毀”
說實話,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個女人像《燃燒》裡的女主那樣活着—她會被碾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