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似乎特别喜歡“良多”這個名字,從《步履不停》中的橫山良多,到《如父如子》中的野野宮良多,再到《比海更深》中的筱田良多。
在《步履不停》中,良多是想要逃離父母束縛的次子,他不願繼承父親的醫術而追求自己的繪畫人生,但卻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上一代的傳承;在《如父如子》中,良多是位收入頗豐的職業成功人士,他醉心于事業卻忽略對家庭的關愛,更逃不脫自小厭惡的父親影響并最終成為了父親的模樣。
到了《比海更深》中,良多是一位五十多歲的中年男子。他年過半百,事業無成,妻子離異,窮困潦倒得連房租都支付不起,更别談給孩子的撫養費。
很多人都把《比海更深》當作《步履不停》的姐妹篇,除了阿部寬和樹木希林這樣的原班陣容外,兩部影片在基調設定上,也頗為相似。
同樣都是夢想被現實鞭打而中年窮困的男人,同樣是受父親影響逃不脫的命運,同樣是在母親眼裡始終長不大的孩子。
是枝裕和說,他喜歡“良多”這個名字的字和音,這也是他高中排球部一個後輩的名字,且希望他能夠用到。但也許,用同一個名字,是是枝裕和刻意為之,畢竟這三部電影都圍繞着相似的主題,這三個角色都代表着男人在相近的年齡段、遭遇不同的軌迹下的人生境遇。
在世俗的眼光中,《比海更深》中的筱田良多算是個落魄的人生輸家。一個十五年前獲新人獎後就再無産出的過氣作家,靠着做私家偵探的微薄收入勉強過活,這份一開始借口是體驗生活的工作一不小心成了正職。
他沉迷賭博,剛賺的錢轉眼間就貢獻給了博彩市場;他行為不端,會違反職業道德兩頭收取委托人和被監視人的錢。他會在母親家裡翻箱倒櫃地搜羅可能被藏起的現金,會變賣父親的遺物來換取金錢,還會利用工作之便監視離婚的前妻與人交往。
這樣一個從描述上便很難讓人愛的起來的男人,在是枝裕和的鏡頭下,卻絲毫沒有被批判的味道。
面對這樣一個努力去扮演好父親、好丈夫、好兒子的中年男人,一個懷揣着寫作夢想卻郁郁不得志的大男孩,導演表現出的更多是同情和關愛。
所以他在電影劇本的扉頁上寫下了:我們都無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成年人。
《比海更深》中的筱田良多和父親争吵,執拗地走上了寫小說這條人生道路。雖然出了一部作品後便再無建樹,雖然後來的人生過得一塌糊塗,但這又如何?夢想成真本就如彩票中獎一樣需要極好的運氣,那些所謂隻要努力就會成功的雞湯,從來都是幸運兒們自誇的篇章。
而彌足珍貴的是,盡管如此,在拖着一身疲憊回到那間雜亂無章的出租屋時,良多仍會打開台燈寫上幾段。即便窗外人們吃喝嬉笑聲不絕于耳,即便窮得隻能把沖泡過的咖啡粉反複過濾。
正如風雨夜面對兒子問他以前想幹什麼後來成功了嗎的靈魂拷問,孑然一身的良多仍能夠坦然回答自己雖未成功但依然抱此信念繼續前行一樣,這原本就是無關結局的問題。縱然年過半百,但有何償不會是個晚成的大器呢?
那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與其說是一個讓曾經的一家人再次團聚的契機,不如說是一場将生活洗禮的告别儀式。
風雨過後,逝去的人永遠逝去,離開的人無法挽回,執着夢想的人也勢必會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