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那個沒有智能手機的時代,機緣巧合下,在電影院看了《你的名字》,認識了radwimps,認識了新海誠。感覺從那時開始,一些屬于我的,内在的東西開始變化,那之後買了《星之聲》《秒速五厘米》的小說,後來看了秒五、言葉、天氣之子、鈴芽戶締。新海誠對于孤獨的描述,無疑狠狠地擊中了我,時至今日已是六年之久,以至于我會忘記最初的那份對于這段青澀記憶的印象。但無疑從很久以前,我便開始了這種,喜歡“擰巴”的性格。
其實《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我是很早就開始看了的,印象中應該是在前往上海的飛機上,因為它是新海誠為數不多能在b站上下載的電影,但那時的科幻背景加上相較于印象中不那麼精美的畫風,最終使我看了二十分鐘左右便退出了,從那之後也陸陸續續好幾次開始看,但都未堅持完。今天終于在這麼一個時間,兌現了當年的諾言吧。還記得初二的暑假,暑假裡有一本戰鬥機百科,當時隻花了一下午便讀完了整本書,對戰鬥機的發展史真的感到由衷的興奮,就好像人們說數學是人類心之智一樣,飛機也是來自于那份對天空的向往。而劇中這一幕可謂是讓我堅定了對于新海誠氣質的感知,他刻畫的本質,是少男少女那份不成熟的勇氣。天空中是美軍f22與f117的戰鬥,但少年已經可以為了年少的那一份約定,不顧一切駕駛着從那時便開始制造的飛機沖向天空,去往那做亘古不變的塔。
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我認為可能是新海誠最有空氣感的作品,他描述了一個疏離感的世界,其實在這部作品中已經能看到很多秒五的影子了,其中的光與影,業界傳聞中“随便一截圖都是壁紙”,與天門合作将天空寫在曲子中的弦音。我覺得我很難用自己貧瘠的語言去描述這些畫面、台詞、音樂是在訴說着怎樣的一個世界,但我始終任性地認為那裡,一切的距離感剛剛好,美學存在于每一個鏡頭語言中,人與人之間存在着一層若即若離的夢幻般的介質,那裡重複着一個個不會再有的夏日,有着一段段駐足的時光,有着不可名狀的孤獨。
那是一段很小的故事,但看到藍天裡慢慢旋轉的維希拉,我覺得對于少男少女來說,此刻便是他們的世界中心吧。私信來說,這是我最喜歡的新海誠的作品,也是最為擰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