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結尾Freddie看着躺在病床上的母親恍然大悟般說出“It's you."的那個瞬間是他意識到神棍孩子口中控制了所有人的“invasive life-form”入侵性生命體是誰的瞬間。

——母親就是Freddie的入侵性生命體,她從Frddie嬰孩時開始教會了他線性時空和因果報應的道理,教會了他人需要面對他們所做的事情的後果。那扇虛掩的門、孩童時摔碎了的雕塑、高中的結業考試、新工作的季度會議,都是反複閃回的标志性瞬間,需要Freddie做出影響自身未來的決定的瞬間。意識到這一點之後,這部電影為什麼又名《弗雷德裡克·菲茨爾的教育》The Education of Fredrick Fitzell也就呼之欲出了。

成人意味着明白有些事情如果不去做/做了就會讓“正常生活”脫軌,并學會選擇去做“應該做”的事情:嬰兒學會了不能自己跑出卧室門因為會摔下樓梯,孩子學會了不能摔家裡的雕塑因為雕塑不會複原、高中生學會了不能在結業考試時突然興起離場、社畜學會了不能糊弄季度會議在會議室發瘋……因為時間是線性的,人的行為會有其因果,所以人們做出選擇。

這部電影裡選擇是否吃Mercury就像黑客帝國裡選擇吃紅藥丸還是藍藥丸,有人選擇頭也不回地逃離這種牢籠哪怕這意味着她會永遠脫離社會(Cindy),有人選擇從一開始就不去嘗試這種令人覺得新奇又恐懼的可能(Andre),而有人在選擇嘗試了之後最終還是放棄了“自由”回到線性的時空走出一個單調但穩定的人生(Freddie)。

無論是從編劇/導演/演繹哪個角度來說都算不上特别有新意,是個3-4星,讓我給出五星的點還是挺個人化的:這部電影幫我短暫地發洩了一下當代社會對一個人的人生規定好的期許和父母嚴苛要求教育帶來的懷疑人生【笑】。不過,不同人有不同的人生經曆,所以觀感大概會不一樣,但我覺得隻要沉下心來看這部電影不至于給三星以下的分還狂踩一通。

當然了,遠離毒品愛惜健康是一些底線,通過藥物帶來的幻覺去打破成規這種做法還不如當個平庸普通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