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又一翻車之作。其實嚴格來說是枝裕和的精品率還可以,而本片大約是他的第十五部電影,其拍片生涯起碼有半數是比較成功的達到了創作意圖,而有翻車之嫌的,通常是他比較異色的作品,諸如《花之武者》《第三度嫌疑人》等類型片嘗試,而在他的專長領域——家庭關系讨論片,尤其是“血緣不是家人的必要構成”這個“副标題”,已經是他的第三次拍攝,(第一次的《如父如子》翻車,第二次獲得戛納金棕榈的《小偷家族》成功)但沒想到僅僅是轉換了空間位置,在韓國的背景下,全盤失效,曆史級翻車。
1:首先是過度的塞入煽情配樂,行活的盡頭全是抖音拍片法。
2:其次是枝裕和引以為傲的小演員調教,這一次完全不靈,選角有一點影響,但主要還是由于劇本的缺陷,讓小孩承擔并不“讨喜”的戲份,比如醫院踢足球這樣的橋段。而小嬰兒幾乎完全就是道具了。
3:劇情線路駁雜,有掮客線、有女警線、有殺人案線,但沒有一條達到了可信的情感傳達效果,可以說完全沒對上觀衆,隻靠配樂➕名場面,完全隻是在浪費“筆墨”
4:主題讨論由于參與主體的失真而變得毫無可信度和意義,全片除了掮客,一共出現了兩組買家,一家惡劣到奇葩,一家友善到失真,當是枝裕和創作這種“全員東亞好人”時應該保持警惕,結果“掮客”隻是一個不痛不癢的先行概念,真正還是在拍他那套“我窮,我犯法,但我是好人,我還愛孩子”
這套人設創作完全是依靠影片情緒,情緒到了,觀衆覺得靈,情緒不到位,誰來都是滿臉無語子。
5:最後本片為宋康昊斬獲了戛納影帝,但全片表現來看,不是戛納評委分蛋糕,就是在給《寄生蟲》補票。
是枝裕和:主攻血緣讨論,新家庭構成之第二度翻車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