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追光作品第二名,追光畫面沒得說,劇情也慢慢跟上來了。

大部分人诟病的史實問題,我看的過程中也有疑問,因為我不記得高适和李白有太多交集,更談不上“知己”。想起追光之前的作品我想通了,你大概把他理解成平行時空的另一些叫做高适、李白的人就好。這也是他叫長安三萬裡而不是高适傳的原因。還有李白的人設問題,我不喜歡把任何人塑在神壇上,批評不得。我覺得李白最大的問題就是太執迷于功名,這也是整個大唐的氣象。大唐無隐士,一整個大唐無論李白杜甫王維等等皆是如此,他不懂用舍由時。這也說明他隻是人,一個才華max的詩人缺乏一些政治能力并不妨礙他星光璀璨,反而更增添他的真實。

中學時候超級愛讀古詩詞,除課本還要自己抄錄一堆,後來接觸西方詩歌,可從沒有古詩詞帶給我那種心頭一顫、熱淚忽來的沖擊,這就是母文化帶來的無需多言的直覺震動。
我從來沒有去過大唐,但詩能把我帶回那個恢弘大度的盛世,中國人難以割舍、始終追憶的大唐。

如若我們當今當真要講複興、盛世,那可否回望大唐的氣度包容。絕不習理學那般囚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