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場《臍帶》的超前點映和導演見面會,入場前送了海報和明信片。

是讓人想二刷的電影,幾乎全程是蒙古語。有點《隐入塵煙》的即視感,很多素人演員,都是講樸實真摯的親情,有笑點有淚點,景色拍得太美了。蒙古族的歌讓人仿佛置身于天地中,離自然很近,旋律很适合搖籃曲。
看之前就猜到了會很好哭,講的是帶阿茲海默症母親回家的故事,其實并沒有煽情,隻不過自然地就流淚了,是演員的一個神态,甚至看到兩人處于茫茫草原的美景中也會被感動,心曠神怡啊……看到了母親這個角色局促不堪和孩子氣的一面。有點公路片的味道,不斷地追尋記憶中的地方。

最喜歡結尾的篝火跳舞和拉着馬頭琴後面篝火星子亂飛的場景。最快樂的一幕,讓我也感到放松。但是立馬就轉折,作為興奮點綴的火焰變得緊張,而母親也找到了她的家。這一幕當時完全看不清了,眼睛已經被水糊住了,隻記得很美很美……最後兒子孤身一人找到了半生半死的樹。

導演說這棵樹是真實存在的,原來劇本裡沒有寫,是拍攝時發現的,而且意外契合影片主題,有着神秘的鍊接。女性創作者的視角來呈現的母子關系比較少見,但是足夠細膩。導演是達斡爾族,蒙古族的一支,這部處女作拍的也是自己熟悉的環境,有安全感。影片分享了蒙古族看待生死輪回的視角和态度。

Q&A環節的提問都好棒,觀衆人均提問5分鐘系列……一位問到以往的阿茲海默症患者都是回歸到更加封閉私人的空間,而影片完全相反。導演的家人也是患有這種疾病,說病人是“心與靈魂被掏空”。我旁邊的一位18歲女孩分享她經曆的兩次親人去世,邊講邊泣不成聲,很讓人心疼。

第一次參加路演觀影,這種形式有點像是做完閱讀理解後詢問“标準答案”的過程,光是聽每個人不同的答案就已經腦容量不夠了。好多蒙古族的觀衆,有一位還是主演的家人,卧虎藏龍啊……

導演說劇本的規劃性不強,變化在生活的每個瞬間,沒有長遠的計劃,而更珍惜眼前和真實感受。這正是我所處的狀态,非常有共鳴。觀衆太積極了,本來還想提問的。片中有處地方提到了内蒙古不隻有馬頭琴和呼麥,他們也不是活在過去。而片中也出現了現代科技,無人機看守草場和母子倆騎車形成戲劇的對比,母親把它當成“長生天”更是一處笑點。感覺導演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想減弱刻闆印象的,展現的更為貼近自然的生活。

總之,是一部非常浪漫和詩意的影片。希望票房大賣!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