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片子最大的問題是,他根本不知道他自己在講什麼,矛盾的層層堆積導緻這部片子成為了一個靠“大場面”催淚的細碎四不像。
讓我們捋一下這個電影到底在講啥:開始,地球要沒了,各國開始想對策。以美國為首的國家提出了“數字人文”計劃,為的是在毀滅人類肉身後,将人的意識包括感知保留在數據中,開辟去動物化而保留精神的“新人類世界”。而以中國為首的國家則推出了“逐月計劃”,希望可以保留“人”于現在認知中的物理和精神性。為證明自己計劃的可實施性,吳京和一系列的宇航員費盡千辛萬苦,終于獲得了階段性成功。劉德華是一個工程師,女兒在之前因為一場車禍死了,他的同事可憐他幫他把女兒放到了數字人文計劃的u盤裡,可惜因為中國為了實現自己的計劃,将使用數字人文視為違法,所以他的女兒無法用電腦進行訓練,他能和女兒的互動一直隻停留在兩分鐘,他的願望是,給他女兒一輩子的時間。于是他在見到吳京被迫與家人分離之後,堅定實驗自己女兒的數字人文計劃,證實數字人文的可信性,并被抓進監獄。與此同時,大家發現再怎麼補救也不能保證所有人存活,于是開始建地下城,但隻能1/2的人類可以存活,而是否能進入地下城靠運氣抽簽。之前任務成功的幫月球和地球保持一定距離的機器炸了,這就需要飛行員去修機器;而這個機器啟動還需要網,所以需要工程師。吳京為了給沒中簽的兒子一個活下去的機會主動去做飛行員,劉德華為了留住女兒的芯片被迫去做工程師。之後計劃實施,一個又一個的人犧牲(但被提到的大腿骨受傷的人倒是活下來了哈哈哈哈。),包括但不限于,吳京去炸(助推)月球又被一群拿着核彈去炸月球的人頂包了,于是吳京繼續被流放去搞木星,并在被沉睡之前給兒子錄個視頻失聲痛哭;一群五十歲以上的老年人為了給年輕人一個希望自願灰飛煙滅;幫過劉德華無數次的同事死之前留下請你幫幫我的遺願,使得劉德華的肉身死在海底。但慶幸的是,劉德華通過數字人文計劃把自己搞到自己女兒的世界與她團聚,并幫自己的老同事完成了願望,于是地球得以苟活,之後便出台了大名鼎鼎的“流浪地球”計劃。結尾彩蛋是,劉德華發現地球是機器炸的,我的感覺是機器認為劉德華已經是同類了,并告訴劉德華地球無藥可救,數字人文計劃才能讓人脫離現在的人的狀态獲得永生,可能如果有第三部的話,劉德華就要和moss等人工智能合作阻止人類的流浪地球計劃了。
所以我認為這部片子還能被放映着很難以置信,它打着某色電影的旗号,實際上幹的事确實在反諷。
這是唯物與唯心的對抗。人的肉身和意志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人?這其實是世界發展到後人時期非常值得探尋的一道倫理問題,暫無定論。劉德華同事無數次叫劉德華認清女兒已經死了的現實顯得萬分刺耳,什麼是現實呢?現實就是地球岌岌可危,以人類現在的科技水平,一半的人都要死,但數字人文卻可以讓所有人精神永生。對,就是矽谷大亨天天絞盡腦汁在幹的事。其實這個世界的科幻先鋒,真正在想的是,讓人類的精神永生,從而更快突破人思維的認知界限,使人類文明進入新紀元。但既然影片的立足确定為唯物,人的定義是肉身和精神,這對于人及人類文明延續的定義天經地義。
第一個矛盾點是計劃的制定與目的。然而我們去分析人物動機,兩個主角,劉德華的訴求是希望自己女兒活下去,如果可以想要和女兒一起活下去。而吳京的訴求更簡單,就是家人平安。顯然數字人文能完全滿足他們的要求。那麼是誰要堅持這些一定要保證人的身體和精神,從而維持人的動物性自然延續呢?電影裡有句原話:“對于普通人,數字人文的永生肯定是誘惑更大,但是我們需要以更高級的意志使人類文明永存。”而這句話的提出者,是類聯合國的中國首腦,他們是掌權人。對,在人民想要留住家人,在世界各國本想以數字人文的方式存留,接受以肉體消失而使精神永存的代價時,是中國的掌權人告訴他們,我們有把握留住地球,聽我的。在自己的計劃需要犧牲一半的人之後,仍嚴禁人類進行人文數字實驗,并可能長時間地關閉網絡也是為此,這也可能間接導緻了在防止月球撞地球之前,一定要派劉德華等去重新連網。(該觀點隻是看過一遍電影的突發奇想,也可能并不是事實。)
第二個矛盾點是和平合作與謀求權利的意識。電影在無數次以全球人類的表現和在聯合國中中國不斷喊話要團結合作共度難關,想以此體現大國格局。但事實上,在影片中,一直企圖烘托國家的主導形象,并對美麗國進行負面刻畫(老意識形态電影标配了)。而這種主導,未免過于主觀。這種不适強烈體現在結尾,當馬上就要進入倒計時,中國還沒連好網之後,指揮官想要讓大家回家見家人最後一面,但中國代表堅持要等到最後一秒。如果要符合邏輯,那麼最開始更贊同數字人文計劃的國家,在知道流浪地球的損失後,真的還會堅定選擇這個計劃嗎?那個在疫情中呐喊保護老人的國家,在這裡成了給年輕人一條生路的發起國,并迅速得到所有人支持?《泰坦尼克号》還表現男扮女裝逃跑的人呢?還是說這種合作,隻是為了側面表現這些國家很聽話呢?更可笑的是地球能暫存,是因為劉德華相信數字人文,在數字世界通力合作才獲得了較為圓滿的結果。
而就影片本身的水平而言,也很難叫做科幻的新高峰。且不說前半小時令人腳趾抓地的駭人水準,整部影片從視聽語言上,幾乎看不出導演的設計,完全由較為在線的後期特效團隊堆砌。演員的台詞表演完全看不出導演指導過的痕迹,用不同語言的台詞反而是一個掩飾導演指導能力欠缺的有效之舉。而視聽語言,一部科幻片往往要去探索一些先鋒的視聽語言去表現情緒,展示時間與空間,比如《星際穿越》中以空間表現時間。或者畫面與叙事中有颠覆的想象力,比如《2001太空漫遊》。一部電影,如果除了在經典電影中都能看到的技術大場面而被津津樂道為厲害的科幻片,那未免贻笑大方。
劇作上一個最為緻命的問題是,影片的情節其實很散,為了表現出戲劇沖突,英雄主義的一幕又一幕自我犧牲被安排在結尾導緻審美疲乏。我們常看到的群體犧牲往往在于戰争或是自然災害,人們在無處可逃時進行的被迫選擇,而不是一個國家領導全球而帶來的大半人口的滅絕。犧牲要達到自強效果,一定是先去塑造一群人的形象,再去捏碎他們,而非突然冒出一群被鼓動犧牲的敢死隊老人一個又一個在月球炸成實體“人物弧光”,雖然這已是這部電影難得的具有審美性的一場戲。
最後再說一下優點吧,第一,這部電影的水平表明我國特效技術與美國的差距在不斷縮小,确實科技推動進步了。第二,劉德華在這部電影裡的各方面降維打擊,包括但不限于較為飽滿的人物弧光,人物本身塑造的睿智讨喜和畢竟幾十年頂尖資源喂成的演技。
Ps:點一下題,之所以覺得球一還能稍好些是因為球一起碼還塑造了地下城,冰凍地上與賽博地下的反差确實還滿讓人眼前一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