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與你我密切相關,卻又相隔萬裡。
讀本科的時候某門課老師是東北人,忘了當時怎麼會突然提到說她本人一直就非常不喜歡趙本山,因為作品庸俗雲雲,并且憤憤的說這給全國人民留下的印象就是東北人非常土氣。而我後來也私下問過一個東北的同學,可能是由于他本身也是在東北的城市中長大,對趙本山也是頗為不喜歡,認為拉低了東北的對外形象。
我其實聽了以後覺得有些遺憾。因為老實講,在那個春晚的黃金年代,各種優秀的喜劇作品和表演者層出不窮,每年都期待着會有怎樣的新鮮包袱,而其中最令我和全家人期待的就是趙本山小品(我家現在看春晚早已沒有人再守着看最後一個節目了)。
不得不承認,那些優秀的節目提供了大量的笑料、段子和流行語,至今讓人記憶猶新。且不說互聯網拿早期的小品二次創作出新的流行文化(改革春風吹滿地......言猶在耳),就在我讀研的時候,能和幾位同學快速拉近距離,也有互相拿古早的小品梗開玩笑的功勞。
即使趙遠離舞台很久,那些小品過去了很久,江湖仍然有他的傳說。
說回拉低形象這件事。我可以理解那位老師和同學的想法,畢竟長時期東北經曆了從“共和國長子”跌落成連經濟增長數據都需要造假并被點名批評的壓抑狀況,東北的朋友當然是從内心不希望被看不起。
但是趙所塑造的那一個群體,有着更強的時代氣息和價值。在趙的角色中,除了“大忽悠”這樣充滿了小聰明的人,相當大一部分都是農民。這些人淳樸善良、勤勞正直、熱情率真。但是他們經曆了巨大的社會變革——城市化或者說城鎮化。按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計算,1978年我國的城鎮化率是17.92%,到2020年末已經超過60%。
這群人背井離鄉,來到城市打工,居無定所又漂泊無依,哪裡有工作機會就去往哪裡。今天的我們已經擁有了不遜色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的大都市,我們可以在高樓眺望遠方的景色,也可以在黑夜欣賞繁華的街道。
這群人是城市建設的主力軍,也是局外人,種種限制決定了他們無法留在城市中,隻能“落葉歸根”。從一個傳統的鄉村社會,跳到急劇變化的城市。這群人無論做什麼都顯得局促,與周圍格格不入到隻好選擇沉默,而飛速發展的城市也從來不會因此停下自己的腳步等待誰。
他們遇見過壞人,也碰到過好人。他們努力的生存,努力的生活。
在這些人身上,保留了我們對傳統農村社會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想象。當然,農村實際上是複雜的,也有很多落後之處。藝術表演和創作隻能放大某個特征,這點無需求全責備。
趙塑造的這些角色,在更廣泛的意義上記錄了在時代變遷中,一個無所适從的沉默群體。在這個層面上,我一直認為,他完全可以稱之為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