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觀看《抓娃娃》之前,看了一些影評。其中普遍的觀點是,這部影片前半程笑點密集,是優秀的開心麻花喜劇片;後半程則明顯乏力,缺乏新意,而且結尾很爛,是看了一遍不想看第二遍的片。我個人的觀影體驗與之相反。我覺得前半程的麻花喜劇實在不咋地,而且它是選了一個(至少對于我這個學生而言)很沉重的話題來搞笑,所以有點笑不出來。六老師的那句話怎麼說的?眼淚都在肚子裡打轉。看到中間我一度想退場,但是想到後面還有個“令人失望的結尾”,我就想看看這個結尾究竟有沒有那麼令人失望。誰成想,後半部分的精彩程度遠超我的想象,不敢說非常優秀,但是也讓我看的十分盡興。所以今天我又來給大夥唱個反調,談談我心中的《抓娃娃》。
前排提醒,以下内容每句話都在劇透,沒看過或者不想被劇透的朋友們可以提前劃走了。
看你帶入了誰
關于前半部分,我看有的人已經說得很明白了。麻花喜劇好不好笑,取決于你帶入的是誰。如果你帶入了馬繼業,那你恐怕很難笑得出來,因為你明白馬繼業的遭遇對他這個年級的孩子來講有多困難。但如果你帶入的是馬成鋼或者孩子他媽春蘭,那你就容易笑得開心。因為接班人問題再大,影響的也不是你現在的生活。馬繼業本人就是出于“大号練廢了”的理由才出生的嘛,想要接班人,辦法多的是。所以面對這個沒那麼壓抑的環境,觀衆就容易笑得出來。
看個人吧,我反正是笑不出來。
還有一件事,馬成鋼在馬繼業胖成球的時候不是想下定決心痛改前非嗎?我覺得他轉變的方向有問題。他确實改造了馬繼業的生活環境,但是有一點完全沒有轉變,那就是馬繼業依然是整個家庭(包括傭人們)目光的重新。這回不是姥姥姥爺和傭人們圍着他轉了,而是整個大雜院(不知道這種建築應該怎麼稱呼,就按大雜院叫了)裡的居民們都圍着他轉。實際上在後半段我們可以看出來,他不喜歡這樣。有人說:地球圍着你轉,你還不樂意了?後面我還會讨論這個問題,這裡僅以我一點個人經曆作說明:我小時候是四代單傳,所以全家也有那種圍着我轉的意思。我奶奶經常開玩笑說:“我們都快把你寵成小皇帝了!”我聽不懂,但我不喜歡這個叫法。原因可能有三吧:其一,因為中國人認同平等的理念,人們希望和别人平等相處,在這個語境下,皇帝不是什麼好詞。其二,因為家人們的目光都落在我身上,我便壓力倍增,生怕犯錯。其三,因為在這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環境中,我是永遠不可能獨立的。但是上一代人不懂這些,他們甚至以此為榮。你若是反對,他們還會教訓你不懂得珍惜好條件。好了,點到為止。筆墨留給我想吹的後半程
靠必修四覺醒的硬核狠人
兵哥的必修四(注:指南京大學張異兵教授主編的政治必修四《生活與哲學》)啥樣,我相信學文科的同學都有所了解;至于沒學過政治的同學,大概也有所耳聞,大概就是僵化教條、充滿陳詞濫調的一本書。本書的第一章講的是世界觀: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等等,魏老師的公開課上講的就是這個。當時剛剛成年的馬繼業在公開課上回答魏老師的問題,他先說出了正确的答案“物質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随後又立馬反駁了自己的答案,說認為世界不是這樣的,他能感受到這個世界在和他對話,又或者可能有造物主在操控這個世界,因為他覺得他的人生都是被某種力量所操縱的,随後他便與魏老師展開了一連串的交鋒。
魏老師講物質決定意識這課的時候,他拿了一塊石頭上台。他向同學們展示這塊石頭,讓同學們試圖用思維把這塊石頭變成金子——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以此來論證物質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插句題外話,這裡插了一個有意思的梗:“這是霍布斯和我魏老師提到的偉大觀點”,我看到這句話差點沒笑抽233。
言歸正傳,霍布斯是何許人也?他是寫《利維坦》的英國哲學家,裡面提到了社會契約論。不過和必修四有關的不是他這本最有名的《利維坦》,而是《論物質》。說實話,我沒讀過這本。但是看了篇二手文獻,我知道了它是反對教會的世界觀,推崇一種唯物主義的觀點。霍布斯認為哲學的研究對象是物質,物質是不受思維影響的,而且物質是運動的,之前的運動是之後的運動的原因——典型的“機械唯物主義”哈。我們可以說,這套理論它反駁的就是馬繼業剛剛提到的泛靈論以及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于是魏老師就向馬繼業抛出問題:你如果認為這個世界真的能回應你,那你能把石頭變成金子嗎?
馬繼業的回答卻沒有亂了方寸:首先,馬繼業在邏輯上駁斥了魏老師:我不能不代表任何人都不能。有可能隻是因為我的法力不夠。其次,馬繼業提出了一個目的論的上帝存在的證明:他發現他身邊事物的活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預謀的,因此必定有一個目的之預謀者在安排世界的秩序——實際上,這個預謀者就是他爹馬成鋼。魏老師被駁得無言以對,順理成章地丢掉了副主任的職位。(當然其實還有别的原因)
實際上,這種辯論往往就是這樣,唯物主義者和唯心主義者各執一詞,誰也說不服誰。當然,讓政治課堂變成辯論賽,這當然也是魏老師的失職。不過,能從必修四讨論到關于上帝存在的證明,馬繼業也确實不是一般人。
馬繼業為什麼會對這個哲學話題感興趣呢?除了他很聰明之外,更重要的是他陷入了苦惱。什麼樣的苦惱?那便是他生活中的事情都像是有所預謀一樣,被安排得明明白白。馬繼業受這種被操縱感所困擾,因為他的自由意志在受其威脅:如果我所經曆的一切都是被安排的好的,那我還有什麼自由可言呢?
其實即使對于普通家庭來說,隻要父母對孩子的關注過多,也會發生同樣的自由困境。有很多父母都為孩子鋪了一條很長的路,那對孩子來說,他有自由可言嗎?即便隻是關注,那這種時時刻刻的監控,不也是不自由的嗎?導演對這種氣氛塑造得很好,每當十幾個人的目光聚集在馬繼業身上,而馬繼業卻沒有察覺時,整個氣氛都變得無比壓抑。
好了,讓我們回到正題。此時,馬繼業正在在思考多種可能性,而在種種機緣巧合之下,一件重要的事情恰巧在今天發生了。
希區柯克式懸疑片:電影裡的叙事詭計
好吧,我不懂希區柯克,隻是看過《後窗》;我也不懂叙詭,隻是看過《羅傑疑案》。起标題就是圖個噱頭而已。我覺得本片裡最有希區柯克的感覺的鏡頭其實是缺錢的少年馬繼業合上小賣部收銀機的那幾幕。但是影片後程依然懸念十足。
當天,馬繼業被魏老師停學,讓他中午提前回家。機緣巧合之下,他先是看見自己久病不起的奶奶打籃球,待他追到家裡,他又看見戴滿華貴首飾、穿着沒見過的昂貴衣服的媽媽憑空出現在卧室裡。之後馬成鋼為了繼續隐瞞事實,并且為了不影響馬繼業考清北,就僞造了奶奶的死亡,甚至還在哀悼會上讓李宗恒飾演的主持人反複強調奶奶的意願是讓馬繼業上清北。
不知是奶奶打籃球的場面過于有沖擊力,還是整個事件發生的太過于扯淡(亦或是李宗恒的演技過于浮誇),馬繼業始終放不下這樁心事。而從此開始,導演開始了他的叙事詭計。
導演首先拍攝的都是馬成鋼的視角:兒子從這天起就一心一意用功讀書,甚至還有點捧讀地跟他們念口号;偷看兒子日記,發現兒子在日記上用大字寫着“我要上清北”;派人跟蹤走錯路的兒子,發現隻是在上廁所……這些事情有些讓人說不清的奇怪感覺,馬繼業的狀态很奇怪,也許是走火入魔了?也曾想過他是不是徹底醒悟了,可是這日記上寫的明明白白啊?
與此同時,馬繼業的青梅竹馬懷疑繼業的母親春蘭出軌了,她跟蹤了春蘭,發現她進了一間豪宅。馬繼業收到消息,來到豪宅,此時他爸爸、媽媽和哥哥馬大俊都在屋子裡。情急之下,馬大俊讓手下強行控制住大俊,自己和妻子則裝作在豪宅裡打工。事件結束之後,馬繼業似乎沒有覺察出端倪,可是馬大俊卻變得愈發極端,他去登山店買了最銳利的斧子和繩子,跟男寵馬戈比(是叫這個嗎?)在健身房裡瘋狂鍛煉,情緒激動,而且似乎在謀劃些什麼。
到了高考當天,馬繼業先是走進了考場,随後并沒有走出來。随後,馬家收到了一張馬繼業被綁票的照片。馬成鋼随即笃定是大兒子大俊所為。這時候,有意思的來了:下一幕,馬大俊在尼泊爾坐着公交車,正準備前往珠峰。于是你會想到這是一個叙詭:大俊的采購、鍛煉和謀劃雖然可以是為了綁架,但也可以是為了登山。所以綁架馬繼業的另有其人,馬成鋼誤會了。這時候,人們順其自然地會想到:把綁匪想當然地想成是大俊的馬成鋼一行人會有危險,或者是被綁架的馬繼業會因此而遭遇危險。然而畫面一轉,屏幕上出現了一隻望遠鏡的準心,畫面一切,拿着望遠鏡的人正是馬繼業!我一下子就知道我上當了。這是一個很基礎,但是讓我很驚喜的雙重叙詭。(第一重是看似大俊是綁架犯,其實綁架犯另有其人;第二重是根本沒有綁架犯,一切都是馬繼業自導自演。)
随後屏幕上開始補完缺失的關鍵信息。馬繼業在奶奶去世後,就知道家人在欺騙他,于是他也開啟了反偵察。他故意背誦高考口号,并且在日記上寫要上清北來讓父母放松警惕。在騎車上學的路上,他故意開進廁所,然而不去上廁所,專門躲在一個貓眼處暗中觀察,發現了跟蹤者。在媽媽的房間裡,馬繼業尋找蛛絲馬迹的時候還在櫃子裡發現了一道暗門。種種迹象都讓他愈發确定,确實有人想要操縱他的人生,但是他無法确定這些人究竟是誰、出于什麼目的。如果操縱者真的很厲害又怎麼辦?所以他隻好靜待時機到來。
在等待下,機遇來了:他闖入家人的豪宅後,恰巧看見了水下的雛鷹圖案,記憶湧入他的腦海,他小時候在這裡遊過泳。這麼說,他以前在這裡住過?于是馬繼業有了一個假設:操控他人生的人其實僅限于他的家庭,操控他是因為某些家庭原因。但是這還需要确認:這一切究竟是上帝的造化、楚門的世界,還是隻是父母的欺騙?于是他來到不同的手機店買單詞機,用同樣的話術問:我這種優等生應該上什麼大學?隻有被他父母買通的店鋪會告訴他,要去清北;而在别的店鋪,老闆就不會配合他,隻會說“别凡爾賽啊”。這就是為什麼馬繼業聽見這句“别凡爾賽”會如此高興:這說明被操縱的絕非整個世界,操縱者能力有限,自己有能力和他們掰一掰手腕。
于是馬繼業想到了一個計劃:任何地方都有攝像頭,隻有高考考場沒有,所以要在高考當天實施計劃。計劃就是,提前交卷,僞裝自己被綁,實則引蛇出洞,借此機會從媽媽衣櫃裡的暗門深入敵方老巢,弄清真相。此計劃有風險,他賭上的不僅僅是高考,在他心裡,他甚至可能賭上了自己的生命,因為世界的真相與自己的自由,比生命更重要。
抱着這樣的覺悟,馬繼業進入了暗門。
《理想國》裡的洞穴喻:陽光,很刺眼吧?
讓我們跳躍一下,來到馬繼業不顧父親反對走出地下室的這一幕。馬繼業拉開鐵門,金黃色的夕陽直直地打在父子二人臉上,照得父親馬成鋼睜不開眼。看到這幅畫面,你們會想到什麼?我想到了柏拉圖在《理想國》裡的洞穴喻。
《理想國》是柏拉圖寫的對話錄。在這一章裡,蘇格拉底正在對格勞孔循循善誘,通過比喻讓他理解真理與庸見之間的關系。他描述了一群囚徒,被綁在洞穴裡,面對一堵牆,背後有一道火光,一群人在用這些火光演木偶戲,囚徒們隻能看見牆上的影子,便以為這是真實的世界。然而有一天,一個囚徒突然解除了桎梏,被迫站起來,轉頭環視,走動,擡頭看望火光,那麼他就會感受到眼花缭亂、無比痛苦。而如果他走出洞穴,看到太陽,他的痛苦無疑會加倍。(這裡還有個彩蛋:柏拉圖說,一開始人無法直視太陽,必須要先看樹陰,後看水中的倒影,最後才能直視太陽——而老馬家的地下室打開之後,門口确實有一個水坑!)然而,任何看過太陽的人,都不願意再回到洞穴裡,過囚徒的生活了。
馬繼業在暗門背後的地下室裡發現了真相。原來整個大雜院的人都是雇來的老師。一件件事讓馬繼業越來越摸不到頭腦。如果說進地下室之前,馬繼業隻是隐隐約約看到了火把而已,那麼看到地下室牆上的一張張照片,對他來說無疑相當于直視太陽。于是他頭昏眼花,難以接受。以至于在父母找到他時,面對站在最前面的父母,他隻能問出一句:“你們是哪兩位老師?牆上的照片沒有你們。”
網上對這句話的解讀很多,有人認為這是馬繼業在故意氣他老爸,但是我認為不是這樣的。他那個時候精神處于接近崩壞的狀态,精神恍惚,以至于忘記了會演戲欺騙他的除了雇員以外,還有雇主啊——說明他腦子被一道斯芬克斯之迷卡住了。一個這種狀态的人,是不會挖空心思想怎麼說話惡心别人的,更何況馬繼業本身就是個低情商直男呢?(見青梅竹馬的評價)
随後的故事也不難理解了。見過太陽的人,不會甘願再做囚徒,所以不論馬成鋼怎麼勸,馬繼業都要過自己的生活。他拉開地下室的閘門,飛奔出去,踩在水坑裡,第一次感受這個真實的世界。最後,他複讀一年,以706分的高分考入了體育大學,還從事了馬拉松運動。他哥哥馬大俊帶着男寵馬戈比成功登頂珠峰,獲得成長。他爸媽接受了馬繼業走一條自己的路,并且準備繼續開小号培養繼承人。
(仔細來說,柏拉圖的太陽和電影裡的陽光還是有區别的。二者雖然都象征着真理、真相,但是前者指的是理念層面上的真理,囚徒看到的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場景;而電影裡的真相再真,在柏拉圖看來也不過是日常生活中的庸見,隻不過有一個更加虛假的拟象世界與它對比,它的光芒同樣如太陽一般耀眼。)
為什麼是神結局:見深淵易,見自己難
在上一段文字中,我刻意回避了父親馬成鋼的挽留。有别于《楚門的世界》裡導演最後的糖衣炮彈,馬成鋼的挽留不僅稱不上是糖衣炮彈,而且可以做成“父母道歉的典型錯誤示範”以供參考。
馬成鋼第一句話是:“哎呀,兒子,這其實是爸媽給你準備的小驚喜,本來想等你高考後再告訴你的,沒想到被你提前發現了。其實咱家家底老殷實了,你以後要準備好我們集團的繼承人了!”這就是父母道歉的第一招,大事化小。老馬這句話說得足夠輕飄飄,而且美化了自己的真實目的。他之前可是跟繼業奶奶說過,等他大學畢業了,就安排他們重逢——也就是說這個“小驚喜”不是高考後要送給他的,恰恰相反,如果沒有意外,馬成鋼對馬繼業人生的操縱在他大學畢業後也不會結束。而且,很明顯,馬繼業不是見到了一個小驚喜,而是一個大驚吓。馬成鋼的這招隻能讓繼業無言以對,卻不能讓繼業感受到他的共情。
馬成鋼第二句是:“沒關系,咱們今年高考不考了,咱們複讀一年,還考清北!”這句話像不像咱們父母會說的“好孩子,咱們不跟人家比吃穿,咱們就跟人家比學習,比學習你一定比他們強!”這其實是僞裝成承諾的操控。馬成鋼似乎在承諾一個美好的未來,可是這美好的未來是對誰而言的?馬繼業自己的夢想就是當體育生,考清北是他出于責任感才決定的。這種招數都稱不上是空頭支票,簡直可以說是假鈔,一眼假的假鈔。馬繼業不可能因為這種承諾而覺得自己收到了補償。
此時,馬繼業除了流淚,什麼話都說不出來。馬成鋼緊接着抛出第三句話:“哎呀,你看看這孩子,情緒就是穩定!”這招叫捧殺,也可以叫喪事喜辦。這就相當于你摔倒之後,爸媽對你說:“啊呀,咱們家孩子最勇敢最堅強了,根本不哭!”這種伎倆可以通過孩子要面子的特點控制孩子的行為,卻不能真的安撫孩子的情緒。此刻馬繼業明顯是激動地說不出話,但馬成鋼卻說他情緒穩定,驢唇不對馬嘴,這次共情又以失敗告終。
此時,馬繼業開始不顧任何人,徑直向出口走去。馬成鋼一路走一路安慰,這幾句話我有點記不住了。他的倒數第三句話是:“你走吧!走了你就别回來,我沒有你這個兒子!”這就是在威脅了。然而這種程度的威脅根本影響不到馬繼業,因為對他來說,真相最重要、自由最重要,在真相和自由面前,一位富豪老爸算得上什麼呢?如果别人不在乎的話,威脅不過是紙老虎。馬成鋼看見此前百試百靈的招數失效,暴露出了紙老虎的真面目,直接慌了神,小跑追向馬繼業。随後,他說出了著名的第五句話:
“你以為我們在操縱你的人生嗎?你也在操縱我們的人生啊!”
這句話很精彩。結合洞穴喻,我們可以想起來,洞穴裡是有人操縱木偶才呈現出了影像。那麼操縱木偶的人又如何呢?他們是否也被永遠禁锢在火苗和牆壁中間了呢?
我在第一段說過,在現實的家庭中,家長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的過度關注是一件不好的事。我奶奶就是其中一例,她無法理解我為什麼不喜歡她的玩笑(小皇帝),反而還以此沾沾自喜。同樣,這種他們引以為豪的過度關注同樣在限制着他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個b站視頻,裡面專門采訪了高考學生的家長。主持人在跟他們談論孩子的時候,他們滔滔不絕;可是當他們談到自己的未來,談到孩子高考結束之後自己有什麼安排,大多數家長此刻才會意識到自己從來沒考慮過這個問題。其實我的父親也是其中一例。他在我高考前每天可以早睡早起,可等到我去外地上大學後,他才第一次體會到了失眠——因為心裡空落落的,沒有可關心的對象了。這難道不是一種雙輸嗎?這讓我想到一句名言:當你在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你。當家長覺得自己是那個主動、可以審視、操縱自己子女的那個人的時候,其實他們自己的立足之地反而越來越有限、越來越局促。而很多家長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或者乃至根本沒有發現這個問題。
這也就是為什麼馬成鋼喊出這句話是一件很可貴的事情。馬成鋼雖然在任何一刻都沒有共享過馬繼業的情緒,但是此刻他正視了自己的情緒,并且主動将其告訴了馬繼業。這也是馬繼業唯一一次被馬成鋼所打動。但是,此時他去意已決,任憑誰也無法攔住了。
最後,馬成鋼說了一句很不着調的話:“晚上回不回來吃飯?”這其實就是一句家長準備服軟,但是不想道歉,于是試探問題嚴重程度的話。馬繼業不理他,也很正常,不多贅述。
所以,為什麼抓娃娃的結局是神結局?因為它足夠現實。馬成鋼的挽留就像大部分現實裡的中國家長,操控有術,共情無能——技能樹點偏科了。後面孩子脫離他的操控,同樣也是大部分家庭裡現實的結局。有些人動辄說《xx》的結局一點也不現實(比如“《年會不能停》的結局太不現實了,三個主角肯定會被辭退的”之類的),真遇到現實結局,怎麼就無法接受了呢?
所以在我看來,這部影片的故事雖然相當魔幻,但其中發生的故事對于中國家長和中國小孩(嗯,加個限定詞吧,中産家庭的家長和小孩?反正是這一代獨生子女的家庭裡的家長和小孩)并不陌生,而且馬家這個家庭,無論從表面這個模範家庭來說,還是背後這個控制、操縱馬繼業人生的家庭來說,都是我們在現實中很熟悉的。前者在那些模範家庭的故事中聽說過,後者在生活中體驗過。而最後走向失控的結局,同樣具有現實性。這個故事唯一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一點是,陽光撒在馬繼業眼睛裡的同時,也撒在了馬成鋼眼睛裡。馬成鋼借兒子的一點陽光,終于也看清了自己,可以以一種放松的心态和孩子相處,不再想要操縱孩子的人生了。電影裡這倆夫妻還想養小号……祝他們成功,也祝這位老三童年愉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