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誕生之前,其實“電影”已經誕生了。

愛迪生創造出無聲影像,但他認為單人非公開地觀影才能達到利益的最大化。愛迪生因此錯身“電影之父”的名諱。盧米埃爾兄弟曾在1895年3月首映《工廠大門》,此時并未售票。同年12月28日,兄弟倆在巴黎卡普辛大道14号大咖啡館的地下室首次商業放映了十部電影。這一天被定義為電影的生日。

被捉弄的園丁,幸福抓飯、快樂捉魚的寶寶、玩毯子遊戲的青年、盡情鬧海的男孩、陸續下船的攝影家和秩序井然的廣場、徐徐下班的工人以及緩緩駛進的火車。

今天的人們已經難以體會到百年前的觀衆面對銀幕中即将沖來的火車驚慌失措,作鳥獸四散的倉皇景象。

但每一個确乎都是咖啡館中的觀衆難以遺忘的奇觀。

那時的人們肯定沒有想到,這樣的奇觀在今天已是稀松如常的影像,甚至沒有短視頻有意思。也許電影正邁向無可邁向的維度:拓展媒介和體感,超越空間與時間。誕生128年,cinema,遭遇了一次又一次危機,電影會消亡嗎?老師曾在課上講過,所有關于未來的電影,都關乎電影的未來。電影死了一次又一次,不久的将來也許還會再死。李滄東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不也一直在說氣候變遷地球毀滅嗎?電影滅亡前世界會先滅亡,不需擔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夢的奇觀。

借着今天,俗套地向cinema和cineaste緻敬,感謝電影,感謝電影給予我的溫暖與省思、勇氣和生氣、希望與療愈、悲傷和愉悅,感謝那些在銀幕前熱淚盈眶、醍醐灌頂、昨日重現的瞬間。如此多優秀的造夢者為這世界獻上一場又一場美妙的幻覺儀式,向先驅們緻敬,學習。

巧的是,Lumière在法語裡正好也是“光”的意思。

最後讓我大聲呐喊:感謝光!感謝有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