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你們不會改過自新”

《延和小學學童兇殺案》

《虞犯少年家庭暴力案》

《青少年恢複中心委托案》

《集體舞弊洩題案》

《未成年無照駕駛交通事故案》

《延和集體性侵案》


“《少年法》的重點是教化”


“法律就是這樣,保護不了所有人,即使是被害人”


故事其實代表了四個立場,女主代表受害者;男主代表少年(犯);前男部長代表國會,代表理想法,後女部長代表現實法;

而我們代表着缺席的旁聽席,代表着《少年法》修法的潛在支持者,代表着義憤填膺而很快遺忘被媒體引導的民意輿情。

本來我并不十分看好這部劇,僅從預告看我沒想到會是這樣的講述角度。整個故事非典型與網飛合作的韓劇,它不爽,講述節奏較慢但很堅定。主角一強一弱的配置和集中在法庭和問詢的場景讓我覺得法官也是一個尋常職業,也是普通人,去神聖化是成功的。

既然職業被去神聖化了,同時還設置了每位法官都因為各種原因産生了立場,使得本就存在問題的少年法庭的弊端更大程度暴露出來了。每個法官都曾是少年,都孕育過少年。

女主的孩子被少年犯殺死了,但是少年法庭釋放了當時年僅11的少年犯,所以會堅定站在受害者的角度,說出“法律就是這樣,即使是受害者也無法都保護到”

男主自己就曾站在少年法庭上,他因為難以忍受家庭暴力弑父未遂,所以他會站在少年(犯)的角度,多半都會找出他她們背後存在的家庭問題,想阻止他她們再次站在法庭上。

前男部長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人物,在職期間一直建議修改《少年法》,适逢機會準備進入國會,大展宏圖,真正變革司法。他強調的是社會在這場教化中的失位。但不幸的是,他的孩子觸犯了法律,他倡導的教化,對自己的孩子确忽視了,出于愧疚他違背了他的職業。但是最後所幸沒有錯太多。

後來的女部長讓我想到《某一天》中的警長,居高位甚久,久到傲氣和官僚作風太甚,自恃正義和司法公正,追求效率且絕不多惹事。

女部長和女主的理念不合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法庭應不應該去糾正案件中的疑點,”一個職權相關的問題,劇中的理想狀态是追求法律正義,因為男女主恰好都有切身體驗,切膚之痛,所以能感同身受,無懼同侪關系。

其實後來的女部長為什麼對女主敵意很大,重要的原因在于女主内部舉報前上司,女部長相當于是來“整她”的,所以後來女主的工作處處受阻,很難開展。就很現實,最初追求正義的少年們可能或被權利吞噬或被現實打敗,能堅持正義的大概得是重生之人,帶着恨意或帶着善意。

彈幕上形容男主是活佛,确實,是一個極善良極有同理心的人,相比女主對少年犯的恨意,他确實是對少年犯極為理解。但是我們的故事到故事的後半程,特别是最後一案的少年犯重返法庭和最後一幕,都站在女主的立場,“他們不知悔改”,所以要修法。

那麼少年犯們能否教化呢?

第三案給了我們答案,不能。

直到她們切身體會到代價時才能。這一案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由社會組織代為教化。這一案也代表了導演的态度,也一定程度上否決了前部長的絕對理想化,很多少年犯不可教化。既然不可教化,那麼就是要讓法律來告訴他們代價,讓他們懼怕法律才行。

這就是女主在做的事,所以她堅持“十号裁定”,用最高刑責對待這些少年犯,要讓他們知道代價,知道生命的重量,不重責布不能告慰受害者。

這六件案子看來都非常嚴重,但是幾乎都有迹可循,廣泛存在于每個國家。少年犯不外乎兩個類型,家庭不管教的和家庭包庇的,或蔑視法律,或無視生命,不用法律糾正,長大後是更加恐怖的事情。想起去年韓國的兩個社會實驗類劇集,特别是《窺探》,探讨了血緣和犯罪的關系(當然最後走向很奇怪…),我想是有關系的,孩子是家庭行為,社會行為的模仿者,他們的成長軌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和社會的問題。

最後,我覺得有這樣的趨勢,随着世界女權運動的進行,所有國家的劇集都會優先選擇女性作為主角,強化女性的作用,(當然我們的現實實非如此……)所以我們的觀衆能不能多關注關注劇情本身…

還有就是最後一案,受害者抛出的質問“為什麼要譴責受害者”“為什麼性受害者要被退學”,要被輿論再剝光一次。

我個人覺得這部劇值得一看,很多我們小時候聽到的一些駭人聽聞的事件和一些初高中消失了的人的去向,可能都會有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