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電視劇的最後,鮮豔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響起了張桂梅校長的原聲旁白,這是她的人生信仰,也是她的一生寫照。
張桂梅校長的偉大事迹我早有耳聞,對于她的“我有一個夢想”更是無比崇敬。
可《我本是高山》電影帶着不好風評跑在前面,讓第一次看到《山花爛漫時》的時候沒有抱有太大期待。
幸好在出差返程的高鐵上再次打開了它,才使得自己在國慶假期看到一部内容真實,演繹真誠,情感真摯的好作品。
戍邊的甯華在新疆保家衛國,從醫的桂芝在手術台前救死扶傷,開朗的細莺在大企業裡混得風生水起,回到女高的谷雨站上了講台教書育人......
張老師即便卧病在床,身負二十三種疾病,當她看到第一屆女高學生學有所成,都去到了自己想去的地方,她笑得比花兒還燦爛時。
我才真正讀懂了那句毛主席的詩詞:“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山花”是華坪縣大山裡姑娘們,“爛漫”應是是她們該有的未來,張老師就是那不畏風雨和飛雪,無懼懸崖和寒冰,俏也不争春,隻把春來報的梅,呵護和指引着“山花們”在寒冬過後的春天裡競相開放。
二十三集的長度,我和愛人用了三天的時間,完完整整,馬不停蹄,看完最強烈的一種感受便是:“教育家精神”在此刻有了具象化。
一、她有“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
何謂“大我”,大抵是超越個人限制,追求更自由更無私的自己。張桂梅老師便是如此。
作為全縣唯一的十七大黨代表,她将自己的服裝費給福利院孩子們買了台筆記本電腦,給他們吃了一頓改善夥食的炖排骨。
自己依然穿着破舊的牛仔褲去參會,黨代會上,她不講場面,面對媒體,她不顧形象,一心隻想着心裡那些讀不起的姑娘們。
“我想建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讓山裡的女孩們讀書,讓她們走出大山,這就是我的夢想!”
從“說到”到“做到”,張老師在創辦女高的過程中所遇的困難比我們在劇中所看到的,在現實中所了解到的要多得多。
雨果曾說:“世界上有一種東西比所有的軍隊都更強大,那就是恰逢其時的理想。”
他與醉酒漢搏鬥,用一紙三萬的欠條将谷雨從即将嫁人的命運裡帶回了學校;
他将家暴男說服,讓天資聰慧又勤勞刻苦的桂芝可以安心地上學;
為了給經費緊缺的女高解燃眉之急,她厚着臉皮,四處化緣,碰了好多次壁;
為了給女高争取資源,她連夜從昆明趕到華坪,哪怕擠在運豬車裡也心甘情願。
無論什麼時候,黨徽始終懸挂在張老師胸前熠熠生輝,無論什麼困難,她始終都是第一個沖在最前面。
創辦初期的女高困難重重,陸續有教師選擇退出。在張老師心灰意冷之際,她發現了剩下的教師裡有六名是黨員。
她在黑闆上手繪黨旗,帶領全體黨員教師重溫入黨誓詞,從而堅定理想信念,凝心聚力地守住女高這塊來之不易的陣地。
心有所向,方能遠行。女高第一屆畢業生全員上線,考上大學,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二、她有“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的道德情操
言為士則,行為世範。如果用張老師的話來說那便是:“我要學生做到的,那我也必須得做到,我做不到的,也不會要求學生去做.....”
一開始因為要和南中并用食堂,總是排隊落後吃不上飯,為了讓姑娘們不耽誤學習,又不餓肚子,張老師給女高制定了軍事化的管理模式:
五點鐘起床,所有作息時間以秒鐘計算,按表格執行,吃飯十五分鐘,上廁所三分鐘......
這套作息時間不是她坐在辦公室裡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親身實踐測試算出來的。
每天的女高她總是第一個起床,打開總電閘,拿着大喇叭,站在操場中間,叫喚姑娘們起床。
後面學校得到上級财政撥款,有了自己的食堂和衛生間,但已成習慣的作息成了女高的一種特色,從始至今,從未間斷,除了那一次她突然的暈倒。
也正是因為這次暈倒,才讓我更加深刻感受到張老師言傳身教的力量總在潛移默化中成為了學生成長的變化。
張老師在市醫院住院一個月的時間裡,學生們自行起床,一如既往,就像張老師在學校那般井然有序,老師們全力教學,主動擔當,比往常更加具有熱情和鬥志。
正如張老師所說的那樣:愛和榜樣是教育的前提。
榜樣一旦樹立,即便她不在學校,但她的偉大形象早已成為了學生心中的源源不斷的動力,會催促着他們繼續前進。
三、她有“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華坪女高的招生标準簡單說就是:誰家困難誰先上,無關成績好壞。
所以招進來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第一屆,一百名首次摸底考試,隻有谷雨和蔡桂芝能夠全部及格。
面對此類現狀,她沒有簡單地将學生按成績分為三六九等,快慢有别。
而是一個都不放棄,讓所有學生都平等地接受教育,都大膽地填寫大學志願。
小哭包柳細莺,因為和南中袁帥早戀,讓本就糟糕的成績更加雪上加霜。
發現問題的張老師并沒有簡單粗暴,一棒打死,而是找到男生,循循善誘,讓他知難而退,也使得細莺知恥而後勇。
類似的情況在谷雨開啟教師生涯的第一次天裡就發生在了她堂妹細燕的身上。
她偷用着手機和陌生男子網聊,結果谷雨當着全班同學的面嚴厲指責她的錯誤,讓她失了面子,結果引發了一起假裝喝農藥的鬧劇。
然而張老師不僅解決了眼前的矛盾,還找出了細莺屢教不改的關鍵所在。
雙親離異的她缺少父母的關心和陪伴,才有了破罐破摔的消極思想。
張老師輪番找到她的父母做思想工作,讓他們主動彌補對細燕缺失的愛,最終解開了内心的症結,安心地回到了學校。
事後她語重心長地教導谷雨:不要覺得自己會講課就能當個好老師了,老師不是那麼容易當的......
好老師應該不僅要知道如何啟發學生智力,還要滋潤學生心靈,更要懂得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吸收利于自己成長的養分。
四、她有“勤學笃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态度
創辦免費女高,這本身就是敢為人先的偉大創舉。有人說張桂梅老師是個理想主義者,但現實中往往很多不可能的事,隻有理想主義者才敢去做,也能做成。
辦學校,一要資金,二要地方,三要師資,四要生源。隻要心懷希望,她不怕從零開始。
沒錢?前期她僅靠着自己的嘴和滾燙的心,到處找人贊助,為女高積攢建設經費。功夫不負有心人,後面得到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有了辦校的兩百萬經費。
沒地?她自己到處考察,托朋友四處打聽,在山重水複疑無路之際,迎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時刻。
沒師資?她先到教育局申請編制,再到招聘現場費力宣傳,甚至想到了請教育局長助陣的點子,隻為招到符合要求的老師。
如果說為新學校招聘新老師是件苦差事,那麼到大山裡挨家挨戶地招生更是難于上青天的任務。
大家苦口婆心,跋山涉水大半天下來,隻有姚小山靠說給錢招到了一位學生,其他人皆以碰壁告終。
張老師心裡早有預料,因為她知道,他們是在和紮根千百年的宗法觀念在對抗,和在農民心中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思想做鬥争。
這看似讓女孩上學讀書是一件小事,實則是影響農村生态方方面面的一件大事。
所以哪怕撞了南牆也不能回頭,必須實事求是,持續發力,直到将南牆撞倒,将山裡的女孩帶回學校。
張老師的辦學理念在保持女高特色的前提下,不斷與時俱進,求是創新,讓當初的星星之火,已成為如今的燎原之勢。
五、她有“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
張老師沒有孩子,但有很多孩子都親切地叫她為“張媽媽”。
她待學生,視如己出,嚴管厚愛,比無數的父母都要稱職,比無數的教師都要無私。
她甯願自己用最差的,也要讓學生用最好的。就像她舍不得為自己添置新衣服,卻毫不猶豫同意給學生購買預算最高的校服。
她希望城裡孩子有的,女高姑娘們也要有。正如她獲得全省優秀教育工作者時,用自己的獎金請了全校四百多名學生喝奶茶。
她從來不會放任不管任何一個學生,也不會随意應付任何一個學生。
“假男孩”甯華面對自己第一次來月經,以為得了絕症,留下一份訣别信就離開了學校。
張老師又一次長途跋涉來到她家。用專業的生理知識給她解惑,還自費購買衛生巾和内衣教她使用,并告訴她:
沒有人規定女孩該什麼樣,也沒有人規定男孩該怎麼樣,隻要不危害社會,傷害他人,這事你自己說了算。
面對學霸蔡桂芝的辍學,她也沒有為了學校的升學率将她勸說回來,而是理解她的心情,幫助她的難處,讓她自己做決定。
因為她覺得評判一個孩子優不優秀的标準,不應該隻看他能跑得多遠,飛得多高,交出多少分的卷子,我們要培養的不應該是個學習機器,而應該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知冷知熱的大活人。
教書是方式,育人才是根本。教師若沒有仁愛之心,那麼教育必将是無根之木。
六、她有“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我是女高人,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颠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間藐視卑微的懦夫!”
從建校開學第一天早操起,女高誓詞便響徹在華坪縣的上空,這不僅是一種自我激勵,更是一種文化教育。
它能夠讓大山裡的姑娘們在其中慢慢建立起歸屬感、自信心和戰鬥力。
她希望姑娘們考上大學,但不希望她們成為一個隻求成績的學習機器。
她帶領學生唱紅歌,組織學生看紅色電影,開展毛主席詩詞朗誦大賽......用紅色文化教育學生要愛黨愛國,要胸懷天下,要艱苦奮鬥,要自立自強。
此外張老師始終在給學生們灌輸一個思想,要努力讀書,考上大學,走出大山,飛到更廣闊的世界裡,一旦飛出去了就不要老惦記着起飛的地方。
她不是在教學生忘本,因為她足夠相信女高走出的學生肯定不會忘記來時路。
她隻是想走出去的姑娘們不要帶着包袱離開,學校隻會越來越好,她們的家庭更加需要她們,未來的祖國也更加需要她們。
所以這是她現實中拒絕畢業學生為女高捐款的初衷,也是電視劇裡她不希望谷雨回女高教書的理由。
現在華坪女高已成為山花爛漫的沃土,自2008年創建以來,已累計将2000多名貧困女孩送出大山,送進大學。
春去秋來,一屆又一屆,電視劇終有結局,但華坪女高的故事一直在赓續。
張桂梅校長身上所展現出的教育家精神更會不斷影響着廣大教育工作者,不忘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在各自的崗位發揮着自己的光和熱。
———end————
本文原創首發公衆号:周聽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