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好不蘇轼啊!一開始以為電影的主線是母親幫女兒找到兇手懸疑反轉之類,最後發現并無主線,隻是不停不斷的人物沖突。
導演可能想通過案件反應人性,但我個人感覺還是有很多我不能理解之處。
首先迪克森這個媽寶男,母親的三觀其實非常不正,他前期的性格也被刻畫成典型的NPD易怒狂,在這種環境下長大,性格是被一步步塑造出來,某種程度上刻在基因裡的,為什麼因為局長的一封信就馬上性格處事方式大轉變,可能我遇到的賤人實在太多了故覺得不合實際。。不是否定人性有善惡共存,隻是覺得有些善出現得太牽強。其次就是他一個警察平時尋釁滋事然後又莫名其妙把廣告商從樓上扔下來,也僅僅隻是被開除了,這是何年代,警察局沒有攝像頭嗎。包括前夫縱火未受到任何懲罰、女主燒警察局未被追責(雖然這不是主要但我看的時候在想警局不會有很多檔案和資料嗎 就這樣燒了真的沒事嗎)。
前夫:家暴沖動男,還有女友是否智商太低了!其一都已經目睹前夫突然暴怒要打女主,其二已知前夫醉酒縱火,但依舊堅持輕松勵志語錄,依舊天空飄來五個字兒矢志不渝和這種人在一起,給人一種保胎保下來的感覺。
還有小鎮上的群衆。本來失去女兒,而且女兒還是被及其不公及其殘忍的方式虐待緻死,作為母親會有多痛苦難受。女主立三塊廣告牌本身也隻是想借助輿論提高案件影響力加快案子的解決,但結果群衆們似乎完全忽略的這個案子本身應該受到的重視,而是把重點都放在了局長是個好人女主不應該如此,站出來抗議反對。假惺惺的牧師,自我感動的牙醫,和一事無成的警局。說着支持案件推動但不支持廣告牌事件,但最後究竟誰管了,不弄出輿論來誰會管普通人的死活。
從開始到結尾警局甚至沒有對案件起到任何調查推動作用,倒是起到了種族歧視性别歧視的作用。新局長上任以為要為案子推進起大作用,結果最後也隻是把媽寶男開除 然後解釋了一下美國大兵烏龍。
看到最後開放式結局對案子的最終結果也無任何準确交代,隻覺得每個人都好沖動,戲劇沖突好混亂。但女主确實很堅韌勇敢,在衆人的不理解和道德綁架下依舊不放棄為女兒尋公道。
三塊廣告牌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