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完《長安三萬裡》,回來的路上媽媽一直問我,這部電影的主旨是什麼?它想要怎樣教化觀衆?我回答說,主旨有很多方面,不同人可能會看重不同的部分。高适一生勤奮謹慎,最終在仕途上取得成功,成為了唐代官位最高的詩人,這教育我們要發奮努力,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意就垂頭喪氣,自暴自棄,應該清醒地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缺點,揚長避短,準備在遇到機會時善用自己的才能。李白雖然潇灑不羁,有很強的人格魅力,但卻一生失意。命運無常,曾經輝煌的長安一下就被燒成廢墟,人隻不過是大世界中漂泊的一粒塵埃而已,不要以為自己對自身命運起什麼決定性作用;但無常的命運中也會湧現出一些機會,能否把握住這些機會就全看自己了。長安城黃鶴樓都被付之一炬,曾經輝煌的唐朝早已是過眼雲煙,詩人們曾經侍奉的帝王隻是些昏聩之輩,隻有詩歌長久地留存下來,說明文藝的力量遠勝于政治,我們應該把整個心靈獻給文藝而非整天焦慮鍵政。……等等等等。
對我來說,這部電影最打動我的是對邊塞生活的描寫。電影開頭的部分看得我很出戲:什麼,中國人見面時真的會這麼熱烈地擁抱嗎?真的會動辄把上衣脫掉玩相撲嗎??李白他是不是瘋了??不能真用金庸寫大俠的方式寫李白吧!哎,怎麼這麼多callback啊,我每次預料到需要煽情的時候都會見到我預料的這個callback和煽情描寫,電影好沒意思啊,我感到自己的情緒正在被操縱,并因此同時蔑視導演和自己!……但自從高适投軍之後,這些不适感就被我漸漸遺忘了,我突然感到很慚愧。這幾天我正在背《唐詩三百首》,也背到了一些邊塞詩,比如岑參的《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将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對不起,還沒背到高适,所以這裡先拿岑參舉個例子,電影裡李白在長安受寵幸的時候,他出現在酒樓裡,和李白賀知章等人一起飲酒作樂)
這些句子以前對我來說隻是些普通的描寫而已:哦,行軍很苦,外面特别冷,風冷得跟刀子一樣刮臉,雪落在馬身上,因為馬的體溫融化,又立刻和汗水一起凍成冰,連帳中都冷得要死,墨水都凍上了……哦,好,寫的挺好的……現在則有點慚愧,詩人在邊塞的苦境在我看來隻是和我一樣的矯揉造作,情緒為詩句服務而非詩句為情緒服務。對我來說,那些詩句隻是詩句,而非一個活生生的人記錄下的生活、志向、情緒。我隻是枯燥乏味地背着一些詩,卻沒有意識到它們是某個人寫出來的,沒有去想象那個人的生活。可是古代的價值體系現在早已崩潰,我無法仿效他們的志向,也畏懼真正走進他們的内心,理解他們的人生經驗。苦,太苦了。邊關凄涼,朝政混亂,家人離散……我已經吃了自己生活中當吃的一份苦,雖然肯定比不上杜甫他們的悲慘經曆,但如果再多吃幾十份唐代著名詩人的苦,以及他們記錄下的成千上萬份百姓的苦,我覺得我也受不了。
看到高适當上節度使的一段,我産生了很強的代入感,甚至看完電影後幾天都有點走不出來,因為我覺得我也是那種有很大志向但沒什麼天才所以隻能努力的人。一邊覺得自己很牛逼,終于得到了一個好的位子,一邊又深感人生虛幻,突然就登高了,當然也會突然摔下來,皇帝這個位子不是白給自己的,是臨危受命,不成功便成仁……我對高适産生了一種奇特的愛憐之情(但對李白沒有),就像很多同人女對自己喜愛的角色那樣。我也不喜歡這樣的感覺。我覺得我是個壞人,或者我被電影導演愚弄了,我卻樂于接受這種愚弄。我一向盡量避免像同人女那樣凝視自己喜愛的角色,将他們的個性方便地符号化,置于愛情關系或性關系中以發洩自己的欲望,我覺得那樣太不尊重角色了。然而有很多角色本身就是按照“同人女會喜歡”來設定的,因此我覺得這個世界已經不會好了。
(關于高适,這篇影評寫得很好!)
我已經背到了《唐詩三百首》第五卷的五言律詩。背了二十多首以後,覺得五言律詩其實頗為無聊,隻是從一堆通用的意象中挑選出一些進行排列組合;相比之下,七律雖然隻多十六個字,表達的深度和複雜度卻比五律高很多。即使如此,李白總能排列出一些氣質卓爾不群的東西。李白的境界确實非吾等可及;但李白之後也再無李白。昨天剛背了許渾的詩,“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蘅塘退士評價“格意直追初、盛”。我簡直不知道這句話能不能算是贊美。你說它好吧,确實是好,幾乎達到了初唐盛唐的水平;但它又怎麼都不可能好,因為這一評價體系完全是基于盛唐詩歌的,寫得再怎麼好也隻能是“直追”,隻能是模仿,絕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榜樣。我不喜歡這種感覺。我不喜歡永遠活在前人的陰影之下。然而現在我們其實連活在陰影下的資格都沒有了,缺乏古典文學的教育,連平仄押韻都弄不好。那現在應該寫什麼?應該怎麼寫?我正在嘗試為之努力,但當然也很迷茫;但這至少讓我明白,現在青史留名的那些詩人在他們的年代也是同樣的迷茫。這倒是給了我一點安慰。
昨天中午吃飯的時候,想到這些唐詩,雖然身處人群中,卻感到一種強烈的孤寂,因為寫詩的人都不在了。就像穆旦那首詩說的那樣:
為什麼由手寫出的這些字,
竟比這隻手更長久,健壯?
它們會把腐爛的手抛開,
而默默生存在一張破紙上。
想到我們總是用自己的審美重新講述古人的故事,就覺得又激動,又悲哀。激動之處是我們仍然可以透過歲月看到他們的内心,他們的掙紮和救贖;悲哀之處是死人就是死了,當然沒有辦法真的和死人對話。這就讓我想起新近背的杜甫《詠懷古迹》: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怅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台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但是,就連寫出“怅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的人也已經死了一千多年了!!穆旦也死了四十多年了!!為什麼,怎麼會這樣!!為什麼這個世界是這樣的!!為什麼會這樣孤獨啊。
兩天後:這兩天總是心裡不安,覺得被什麼東西背叛了。想來想去,看到這篇影評,我終于承認:我不如電影導演懂唐詩(有那麼多我詩從沒聽說過),對唐朝的了解更是遠遠不如。我從來沒想象過那樣一個輝煌燦爛的時代,從來沒想過置身其中的生活,這是我的狹隘之處。感謝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這些。
這篇影評總結了裡面出現的很多唐詩!如果有讀者高興的話,可以試着把它們都背下來。
三個月後:這篇影評其實是9月1日寫的,但之後覺得寫得不好,所以就一直擱置。但現在都過去三個多月了,我并沒有按當初的想象重看一遍電影後再認真修改,所以就這樣發出來吧!在這三個月内,我已經讀了更多的唐詩。我發現了一本非常好的書,《唐詩鑒賞辭典》(以及同系列的《唐宋詞鑒賞辭典》《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等等),轉而跟着它讀賞析和背詩,背了好幾首之前從未讀過的李白和高适的詩,分别加重了我對這兩人的刻闆印象。我肚子裡也就這點墨水,當然沒法對他們做一個全面客觀冷靜的對比分析,所以就以我偶然讀到的這些詩作為例子吧,撞見什麼算什麼。
鸬鹚杓,鹦鹉杯。
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
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酦醅。
此江若變作春酒,壘曲便築糟丘台。
李白的這首《襄陽歌》使我産生了非常強烈的吐槽欲望:天哪!李白你在幹啥!何故如此頹廢!這人不行了我看是。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将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顔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高适的名詩《燕歌行》,看了這部電影後才去背的。我非常喜歡這種端凝穩重,結構嚴整的感覺,更是欣賞其中透露出的悲憫情懷。其中開頭嚴肅而辛辣的嘲諷我格外喜歡。
黃雲城邊烏欲栖, 歸飛啞啞枝上啼。
機中織錦秦川女, 碧紗如煙隔窗語。
停梭怅然憶遠人, 獨宿空房淚如雨。
李白的《烏栖曲》。天啦,求求你們這些詩人不要再代女性發言啦!
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也是高适的名篇。卧槽,這是不是張棗那首詩的靈感來源?
野戰格鬥死,敗馬号鳴向天悲。
烏鸢啄人腸,銜飛上挂枯樹枝。
士卒塗草莽,将軍空爾為。
乃知兵者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李白的《戰城南》,和漢樂府裡那首《戰城南》相比,實在是中二啊!
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澤中,甯堪作吏風塵下?
隻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
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高适這首詩我都看笑了,這不跟當代很多以躺平為目标上岸的年輕人一模一樣?隻言鄉鎮沒啥事幹,沒想到天天累得賊死。前幾天看《唐詩三百首》裡,有兩句韋應物的詩注解裡說“範文正公歎為仁人之言”;我看這首詩裡“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也可以由我來“歎為仁人之言”。雖然我歎沒啥人要聽就是了。雖然高适此時還在作這種抱怨,但他最後顯示出了良好的社會化能力,值得深思。我既不想保持天真,也不想陷入世故,我隻想成長。
碧荷生幽泉,朝日豔且鮮。
秋花冒綠水,密葉羅青煙。
秀色空絕世,馨香竟誰傳。
坐看飛霜滿,凋此紅芳年。
結根未得所,願托華池邊。
李白《古風》中的一首,偶然在知乎上看到的,并沒去背。卧槽,原來李白的古風寫得這麼好!!為什麼以前沒人告訴我!(也可能是告訴了,但我完全不理解。)
總的來說,我覺得高适的詩相當符合我在這部電影裡看到的形象,我很喜歡(雖然我時刻提醒自己,這和真實的高适可能相差甚多);而我根本沒辦法從李白的詩裡概括出一個持續合理的性格,簡直不知道這人到底在以怎樣的心态活着。嗯……這就是李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