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完全可以不用看了。
給到8分一方面是很喜歡編劇的一些台詞(那年我們濾鏡),一方面給到喜歡的演員們,還有一方面給到别出心裁的鏡頭/取景。
先來說說這部劇的問題。最大的感受是故事浮于表面,故事情節叙述尴尬,有些情節表演也很尴尬。其次,整體摸不到重點主要情節/線索,整個碎碎的一盤,很難做到情緒遞進。
本劇如其名,比起劇,更像電影的拍攝手法,畫面很美,運鏡很有巧思,也有很多緻敬。故事很淡,人物刻畫有細膩之處但仍給人的感覺浮于表面,個人認為是缺乏心理轉變的刻畫描寫,可能因為需要不斷推進故事而有所忽略。
本劇拍攝了很多“浪漫”的場面,一起被落下、夜裡少人的大巴車、不在同一處的電影、一起在醫院長椅睡着、設計各種“偶遇”、花田裡開敞篷車……畫面很美,景色很美,很像一幅畫。能看得出來确實想拍“浪漫”電影,也拍得很好。
但對于《那年我們》的粉絲來說,這部劇的故事性不強,也不夠細膩,沒有拉扯感,也不太有cp感。曾經我以為我是偏愛崔雄這個角色的,現在我明白,我更偏愛妍秀,偏愛她不太拿得出手的那些,偏愛她真實赤裸很難甩掉的那些,那是我偏愛的普通人的無奈。
說回本劇,可能“浪漫”+“電影”本來都是懸浮的東西,所以我的期待有些落空也很正常,希望後來看到這部劇的觀衆們都能以全新的眼光去看待它。
如果是因為那年我們來看這部的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