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我們看完了之後如果用現在的意識形态去框化它,就是嚴重錯誤的。艾達盧皮諾作為一個進步女性她有局限性?即使自己當了導演也無法在男權社會裡面完全發聲?不如某某某電影,一個雙女主設置的電影為什麼不手撕渣男(這個重婚者),設置連最後的法庭戲似乎都對該重婚者表現了憐憫?

...
自己的辯護律師都對自己的當事人表示當事人必須徹底毀滅

...
這真的是法外容情?

...
法官的綜合陳詞,重婚絕對是不對的,是不道德的

...
男主要求法官重判他,以緩解内心的罪惡感沒等男主說話這句話,馬上快切兩位女主,這并不是偶然的
...
瓊芳登飾演的事業型女性幫男主的事業蒸蒸日上,含情脈脈的看着他

...
鏡頭不斷的在法官和兩位女主和男主之間轉換,男主其實隻是兩位女主的提線木偶而已,他還必須在獲得自由後經濟支持兩位女性

...
由法官講出了本片最關鍵的一句話。

...
艾達盧皮諾走得出這個門,而男主内心上是走不出去的

...
這個做清潔的老太太鏡頭是否多餘,人物是否多餘?

...
在主任準備對上級進行彙報錄音的時候,這名老太太不合時宜的進來了

...
甚至走道中景來造成了她才是主導的站位,不停的收拾這艾達盧皮諾怎麼瞎導演啊,造成這麼大的失誤,弄這麼一個老太太幹嗎啊?

...
我再幹正事,你在旁邊瞎攪和,但是老太太說她也隻是在幹正事,不能為此而丢掉自己的工作那麼對于主任呢?他也是在幹正事,他如此認真也是為了遺孤能找到一個真正合适的領養家庭,他們都是做着自己的分内事。

...
主任說出了自己的内心話,他也和之後的男主一樣是犯過錯的人,他内心也在煎熬,不想再犯錯所以老太太的出場是否有意義?不是多餘的吧?那麼我說本片的形式影思是:任何人都需要對自己做的事負責,不管他受到了多大的外界的幹擾。是不是完全沒問題了?本片的實體影思是:1950年初麥卡錫主義開始泛濫,知識分子應該不受外界幹擾做對得起自己良心和責任的事情。也許你不同意我的觀點,但戰後思潮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