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可惜地都太臉譜了。沒有人展示出任何複雜性。奶奶的表演太話劇,孫女的表演又太不經意。奶奶的完美和教科書版的慈祥反而顯得很假很假。或許她從一開始就在配合全家演戲,反而make sense。predictable的對話,扁平到不行的“中美”各種平行對比:酒店服務員問billi中國好還是美國好,“我覺得還是美國好”,billi回隻是“不一樣。”飯桌上妹妹陰陽怪氣兩個離開太久的哥哥,不照顧媽媽,錢都沒賺到,但還是想送自己小孩去美國,但又要他回來。。。太典型太熟悉的種種場景,而導演對這些generic之下的矛盾好像沒有過多反思,這些confrontation完全被一筆帶過,完全也沒交代那些親戚的内心。billi心中的“長春”是那個從來沒有完全活過的童年和永遠慈愛大過天的奶奶。當她說她要留下來照顧奶奶時,媽媽早就知道是贻笑大方的慰藉。媽媽算是比較立體的角色。(爸爸演得好但是完全沒有角色,叔叔有角色但是都是很language角色,沒有内心)媽媽是一個humanist,probably christian,光譜是偏liberal不take國内種種bullshit,她是有很多個人的期待和願望都寄托在“美國”所代表的價值上,但最後發現不管在哪,其實面臨的日複一日的問題又相似,美國有、又沒有解決她的這些疑問。女兒又站出來質疑“美國”并非比“中國”要好,相當于完全否定了母親放棄的決心。所以媽媽好氣。billi眼裡的長春,那些華裔很愛很愛拍的中國街頭的景觀,好像總愛凸顯街頭性,是互相想分一杯羹,心知自己永遠不是這種生活的一部分的appreciation,既羨慕又帶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記住的兩個鏡頭:一個是billi和酒店隔壁麻将雞的對望,雞眼神裡閃過的一絲傷悲;和billi最後和奶奶的擁抱,告訴對方不要哭,都哭了。簡單緬懷童年trauma的片子吧,沒有更深的東西。
導演和奶奶的感情用她的意淫來compensate親情(包括電影本身)這件事本身是很悲傷很悲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