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練筆作業

“每一種生命都渴望向上的人生。”紀錄片《出路》記錄了三個家庭背景迥異的三個人的青春成長之路。在固有思想的浸淫下,學習是學生唯一的出路。而導演正是抓住這一熱點問題,将鏡頭聚焦于個體,以小見大,體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間的矛盾。

...

出路,想要“出”便需有“路”。生活在西部山區的女孩馬百娟在一間狹窄破舊的教室中操着濃濃鄉音訴諸着關于未來的理想,她想走出這片閉塞貧瘠的土地,但是,她的前方隻有無盡的黃土,沒有異禀的天賦,沒有開明的父母,她的“路”隻有早早結婚、生子;作為小鎮青年的徐佳,面對高考失利,他不願就此妥協。通過高考走出小鎮來到大城市的他是芸芸衆生的一員,想“出”,唯有靠自己才能有“路”;京城少女,卻身處無限的迷茫中,袁晗寒不想“出”,将自己封閉在自我世界中,可優渥的家境卻早早将她人生的光明大道鋪好。他們三人迥異的人生軌迹便真實地映照了紀錄片名《出路》,

...

如何在一定的篇幅中構建出個人、家庭與社會這一宏大聯系,是《出路》這部紀錄片的核心要義。這部橫亘近十年的作品真實記錄三個出路迥異的青少年的青春歲月,導演以手持攝影及跟随鏡頭的方式呈現其紀實性。略微抖動的低像素的畫面不僅令觀衆真實帶入青春時期迷惘的心境,而且與記錄主人公成年是平穩高清的畫面形成鮮明對比,而這不僅喻示着時代變遷、社會發展,少年心境漸已成熟,人生半程終塵埃落定。三條不同的人生軌迹,是整個階級固化社會的縮影,其背後不僅是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所呈現出的極端不平衡現象,也在呼籲着要幫助部分群體擺脫“信息繭房”,收獲更多切實的“人文關懷”。

...

沒有辭藻華麗的解說詞,沒有慷慨激昂的陳詞,沒有跌宕起伏的背景音樂,隻有平實自然卻又大相徑庭的紀實畫面。導演用真實記錄的鏡頭引導觀衆去探尋三條人生路之間的的“分叉”與“重疊”,三條“線索”也随着主人公的成長逐漸明晰。透過馬百娟向往學習卻無奈紮根于貧瘠土地的質樸臉龐,徐佳畢業後将自己“賣”給電力公司的心酸背影,袁晗寒畢業歸國探讨人生意義的釋然聲音,我們除了對為人生出路踽踽獨行掙紮着的青少年們表示同情,更多的仍是号召社會應給予各階層向上的力量與自由。

“出路不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心靈的;出路不隻是外在的,還是内在的;出路不隻是社會的,更是自我的。”人生便是一場名為“出路”的突圍賽,三個人,三個不同的社會階級,三場不同的結果。誠然,我們無法評判他人人生的優劣,卻也不禁感慨:努力固然重要,平台尤顯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