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因找工作而焦頭爛額的日子裡看了這部片子。抱着放松一下的目的,收獲到了滿腔惆怅。但這部片子又實在太對我的胃口,所以一邊抱怨所謂的喜劇片根本不好笑,一邊又忍不住給五星。《走走停停》的各種橋段都讓我想到是枝裕和,而是枝裕和又是我最愛的導演。同樣是關于失意落魄的人生,關于難以開口的親情,是枝裕和用了《比海更深》《步履不停》兩部影片展現,而《走走停停》像是兩者的綜合。
影片講述的故事很簡單,大齡青年吳迪北漂失敗,回到家鄉成都。一身“文藝病”的他拒絕了父親求來的單位裡的工作,在機緣巧合之下與高中同學馮柳柳相遇,開始了自己劇本電影的拍攝,馮柳柳也同步拍攝着她的紀錄片。電影前半部分用了喜劇手法呈現電影拍攝期間的種種趣事,同時又不動聲色地展現出每個人物的内心。風光不再的老演員李遠,即便已經無戲可演卻還假裝助理,試圖維護尊嚴;嚴厲古闆的父親,表面上說着吳迪“不切實際”,實際上又默默跟随、配合電影的拍攝;安守現狀的母親,其實也懷揣着年輕的夢想。吳迪似乎找回了曾經的激情,與馮柳柳也擦出了若有若無的火花。電影到這裡,一切都是美好的、愉悅的。
直到拍攝途中,簾子後的母親忽然暈倒,即使第一時間送醫,但無力回天。整部電影的情緒急轉直下。原來生活本身就沒那麼美好,父母間的心結,随着母親的去世再也沒辦法解開。馮柳柳費勁心力拍攝的紀錄片,在一通惡意剪輯後,變成了領導的作品。吳迪和父親,變成了所有人的笑柄。最難以接受的,是母親的離去。吳迪躺在母親最愛的按摩椅上,他終于等到了按摩椅打折,但母親再也回不來了。人生路上步履不停,總是慢一拍。鹹魚翻了身,還是鹹魚,吳迪也還是那個廢柴青年。
最後的最後,父親代替母親補完了電影最終的鏡頭,馮柳柳去了北京,妹妹去了深圳,每個人都好像有了歸宿,卻又都好像流離失所。三年後,父親去世,吳迪成了出租車司機。在馬路上他與再婚的馮柳柳再次隔着車窗相見,卻始終沒有對視一眼。擁堵的馬路好像無窮無盡,于是他們的車輛走一陣,停一陣。像人生路上,走走停停。
很喜歡電影反套路的拍法,現實中哪有那麼多大團圓結局,大家都隻是走走停停。吳迪的電影投給了電影節,可是大概率連入圍都做不到,馮柳柳也沒有真的留在北京。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即便艱難,最多也隻是停一陣子,便繼續走下去。我也喜歡電影傳達的思想,停一停,不是什麼大問題。就像樓上的王伯,一輩子沒賺到錢,沒結婚,沒有小孩,但他離開以後,大家也都懷念他,誰能規定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失敗呢?我們太忙了,每天都怕趕不上節奏,怕掉隊。可是真的停一停,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走走停停》讓我回想起來看是枝裕和《比海更深》時候的感動,都是中年失意的男人。但《走走停停》有更加樂觀的态度,“真正的英雄主義是看清生活的面貌後,仍然熱愛生活。”看多了屏幕裡的紙醉金迷、功成名就,我們需要這樣的電影來提醒我們:捍衛平凡,才更需要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