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遼沈戰役篇用黃河春天開河象征解放戰争的破冰的話,那麼淮海戰役以萬馬奔騰就像象征解放戰争的逐鹿中原

不同于遼沈戰役的我軍占有兵力與後勤的優勢,淮海戰役則是兵力、後勤與武器都遠遜與敵軍,就像劇中的台詞一樣“六十萬對八十萬,這是一鍋夾生飯,夾生就夾生,也要把它吃下去咯”
電影表現得很好的就是大量雙方文戲内容的相互穿插,利用兩邊對同一件事的不同處理,令人不得不佩服偉人的運籌帷幄和總前委的應敵有方
敵人方面,戰前就是消極滿堂唯一能夠提振精神的還是一條傅作義會帶兵南下支援的假消息。此外,還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杜聿明講的“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常凱申自認為自己軍事天賦異鼎,布下的陣法自诩“常山之蛇”實為一字長蛇陣,前線戰況焦灼萬分還空投手谕,實為荒謬,反觀偉人卻直接給了前線總前委不必上報的信任,這就是差距

還有就是淮海戰役可以說是人民戰争的最好典範之一,陳毅元帥就說了“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劇中就有一幕是無數的人民群衆推着小車一步一步地給前線送糧食,哪怕是犧牲也要堅持下去
電影中還有一幕也說明了人民戰争的本質,一個敵人通訊兵是被抓的壯丁哪怕獲得了最高榮譽的獎章,在得知自己的家鄉進行了土改獲得了自己的土地後便毅然決然地來加入了反抗者的隊伍,這就是人民戰争的魅力,這就是為什麼淮海戰役中那麼多敵軍願意倒戈相向的原因之一,也是淮海戰役的勝利之一

敵人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但是沒有遠見的領袖,各懷鬼胎的領導,沒有人民的支持,最終的局面是什麼呢?前線吃緊,後方緊吃,不願意自己的嫡系出事而相互推诿和行軍比慢,最終江北從此無大戰
這場戰役也很體現了粟裕和一零一的區别,粟裕用兵更險,他敢去賭杜聿明不會去遵守命令,而一零一更加求穩,不願意去冒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