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于結局的抵觸其實不是因為劇情本身的狗血,而是一種教育體制下的思維抵觸,不過是一個俄狄浦斯式的結局。

抛開結局,故事中的畫面和對戰争的側面描寫更能體現出主旨,如果是一定要體現偉大的母親,要讓她三緘其口自己将真相帶入墳墓,那她又讓孩子看到了什麼呢,除了無憂無慮的成長,他們應該知道更多的,他們需要選擇是否知道現實的權利,這是另一種母親,就像之前說的,母親也不是隻有一種。

相反,我很喜歡影片中對于母親的塑造,堅韌,有力量,有自己的選擇,是改變曆史的中心人物,也是用于對抗現實的主人公,影片沒有花過多筆墨在描繪其中女主是如何被慘遭折磨的具象化,而更多着墨在她如何靠着獄中唱歌深入所有人心,不可置否,這也是一種偉大的女性形象而不僅僅是一個母親。她追求愛情,聰明果敢,勇敢救人,也為了自己心中的恨與愛作出犧牲。她已經很完美了,可是觀者還要求她為孩子無私奉獻,要讓她獨自吞下一切離開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對母親好殘忍啊,她們也是人啊。

當然,女主的形象歸根到底在訴說戰争帶來的一切,它讓一切因愛而生的美好全部變成憎恨,最後變成怨悔,惋惜,和詫異。但說到底最後還是讓女主承擔了一切,她原諒,放下,選擇将真相展開在所有人面前,看,這就是戰争帶給我們的俄狄浦斯悲劇,而它本來應該是充滿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