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全員失控丨每一句話·都在吃人[爆竹]

...
·
🎬《恐怖分子》丨1986丨109 mins
🇨🇳【台】楊德昌/編+導丨張展/攝影
🏆1986年第23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
🏆1987年第40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
↓↓
『人是最大的環境·他人即地獄』【9/10】
(影感3.7丨表達2.7丨表演1.8丨美感0.8)
·
🎞️觀影筆記
↓↓
0️⃣整體感受
·
1986年,年近不惑之年的Edward Yang執導了他的第三部長篇《恐怖分子》,每一個鏡頭裡都潛藏着疏離的火藥,像極了魯迅《狂人日記》裡的冷峻,隻不過吃人的方式換成了電影,吃人的幫兇變成了社會環境。
·
同樣是善用固定長鏡頭,不同于侯導對中遠景的偏愛,楊導穿插進了大量的近景,人物連帶着面部表情的上肢動作,帶來了更豐富的内心波瀾,許多言語上無法通融的秘密,或深或淺地都暴露在了細微的難以掩飾裡。
·
三十多歲的楊導,年近三十的繆骞人,三十多歲的李立群,三十多歲的金士傑,三十多歲的顧寶明等青年戲骨們,一起貢獻了這場嚴肅冷靜的台北浮世繪……
·
1️⃣影感【3.7丨4分】
①視聽享受丨1分
張展首次擔綱主攝影師,許多光影構圖不僅精準地服務到了角色情緒,還充滿了美學考量,比如丈夫李立中和妻子周郁芬,自始至終都沒同過框,或者畫面被物理分隔開,象征兩人不是同一路人。
畫面之外幾乎都是用的環境音,臨場感極強,楊導僅僅克制地使用了兩次音樂,同樣是作為環境背景音,卻都帶來了極深的印象,強烈的精神沖擊感!
②鏡頭剪輯丨1分
中遠景固定長鏡頭,搭配大量的近景鏡頭,環境真實立體,角色面部細節更突出。
③場面調度丨0.7分
人物動作變動很小,大多調度都被近景鏡頭補充進去,鏡頭組合得都非常精确。
④結構設計丨1分
開篇從一場城市抓捕行動開始,引出三組沒有關聯的人物,多線叙事的同時将三組人物巧妙地串聯起來,結尾以一場沉默中爆發的槍擊案結束,整個城市無時無刻都沉浸在不安定的狀态裡。
·
2️⃣表達【2.7丨3分】
①邏輯嚴密丨0.9分
開篇清晨對三組人物的環境描寫,在後續串聯上都有伏筆,比如愛閱讀的小強女友,後續才會第一時間讀過周郁芬的小說,誤入蹲點現場的小強擾亂了警察視線,才救了淑芬……
②情節出彩丨0.9分
李立中和妻子周郁芬在家中對峙,說到矛盾核心處突然沸鳴的水壺聲,李立中和主任禮貌又不失小心思的對話,周郁芬接到淑芬惡作劇電話時的又氣又喜的心情,通過導火線般的電話線延伸出來……
③主題深刻丨0.9分
從出生起,我們的成長裡就脫不開環境的影響,可什麼時候我們開始受到環境的異化呢?異化,是相對于一個穩定的自我産生幹擾而言的,就像周郁芬說的,我一直跳脫環境,就是想有一次次的重新開始而已。
有一個細思極恐的結論,電影裡的每一個人,每一句對白,都在這個異化的過程裡墜落,或者彼此的心漸行漸遠。
我們都在社會環境裡不斷的交叉塑造着,進行着自我的異化,直到有一天不得不承認自我的崩潰,如果不能重建一個新的自我,那就隻能淪為一個恐怖分子——不是消滅他人,就是了結自己!
李立中,選擇了後者。
·
3️⃣表演【1.8丨2分】
①角色魅力丨0.9分
李立中和周郁芬,都太立體啦,有血有肉可在一起就是沒有了靈魂。
②出色演技丨0.9分
幾位老師都很驚豔,尤其是李立群老師最後去看老友時,表面笑容内心崩潰的表演,詭異又心疼,一個人心死也不過這樣了。
·
4️⃣美感【0.8丨1分】
影片中淑芬母親到家放映的英國膠片,暗示她和女兒的漂泊無依的身世……
結尾槍聲中響起了蔡琴的歌聲,蔡琴和楊導作為夫妻,十年裡毫無記憶的兩人,像極了電影。
·